电视剧《繁花》里宝总刚刚入驻和平饭店,师傅“爷叔”为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他进行形象包装。衣服换了一套又一套,都被爷叔否决。料子不好不行,坐着好看走起来不好看也不行。爷叔叮嘱阿宝,每天穿上衬衣前都要现烫,皮鞋必须考究。打火机、香烟盒子、钱包……掏出来的每一个物件,都得精致,配得上身份。
不做生意的普通上海人,对于“包装”的要求虽然没有那么高,但对标国内其他城市市民,还是普遍讲究一些。或许因为上海更早地成为现代城市,极高的人口密度使得人与人之间,高频率地产生交集。在“实战”中,他们感受到了个人形象的重要性。
我父母虽然都曾是上海人,“支内”到了内地以后,便越来越不修边幅。父亲像“活济公”,母亲到了晚年,活脱脱一个拾荒者。每次让他们注意点形象,穿得体面一点,他们总是自称朴素惯了,而且认为做人最重要是内涵,外表有什么要紧?
以前我很认同他们的看法,学生时期就显得有些邋遢,和同学一起逛街,有几次被人拦住,问我“搬不搬货?”我这人后知后觉,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找我?难道看不出我还是个在校生?多年后才琢磨过来,他们可能判断我是个贫困生,会接临时搬运的活补贴生活。后来我在单位从事经营工作,更体验到“衣冠”的重要性。让人看着寒碜,进许多单位陌生拜访,会被门卫拦住不让进。
老话说“言语压君子,衣冠镇小人。”在如今陌生人社会尤其适用。我将自己的心得分享给父母,他们不以为然。父亲临终前住进了一家私立医院,由于腹部造口经常渗漏,床单污损了一块,护士说家属得自行清洗。同病室另一病友情况类似,她却没提出这样的要求。于是我据理力争,要她拿出相关制度依据,不然就打市民热线投诉,那位护士顿时怂了。
父母一直没领悟到,“不以衣冠取人”,那是自我要求,你没法要求所有人都能做到这点。在彼此陌生的情况下,人家一般会从“衣冠”揣测你的经济条件,乃至职业、学历……“活济公”容易吸引某些人欺负你。你要与之理论,就得无谓地消耗精力,还影响心情,何苦来哉?
至于“言语压君子”,首先你得自己肚里有货,才能说出精妙言语。其次对方还得听得懂。两者能匹配,并不容易。所以出门前正衣冠十分重要,不求衣帽多精致,起码不能显得衣冠不整,得有一点精气神,让人不敢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