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6月01日

念好思政课教学的“三字经”

阅读数:328  

侯红兵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悟深悟透,落细落实,广大思政课教师则应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切实念好“新”“精”“实”三字经。

新,是指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新颖新奇,能够满足学生求新求活的心理需求。一是内容新。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总是听得津津有味,而当教师照本宣科,要求简单地死记硬背那些枯燥繁琐的内容时,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该既依据教材内容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既遵循教材编写结构又不局限于教材编写结构,适时变换角度,适度拓展延伸,或前后贯通,内引外联;或重新组合,再构系列,使内容有新意,让学生有新感。当前,尤其要丰富思政课内容,讲好新时代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二是形式新。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硬把学生固定在一定的模式里,引入到教条的程序中,那么,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黯淡,求知的欲望就会减弱,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无法保证。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选择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模式,设计新颖、别致、可行的教学程序,创设自学讨论、角色互换、论文竞赛、知识抢答、社会研学、热点追踪等教学情境,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这样,把枯燥的政治理论说教寓于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之中,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眼、动嘴,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知识要领,陶冶道德情操。三是事例新。思政课是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政治现象的不断更新,理应在思政课中及时得到体现,但教材本身不能“朝三暮四”,“朝令夕改”,而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教学要求,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从现实生活中精选生动有趣而又富有典型性、时效性的新材料,适时地补充到教学中去,这一方面可以使书本知识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常新科学,另一方面又可以推动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激励学生满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去捕捉社会的新信息、观察形势的新变化、获取知识的新营养。

精,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的精讲,克服满堂灌,避免填鸭式,组织有效教学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精细化,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一要精确。思政课教材有自身特点,不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多,而且各原理既有内在联系又有自身内涵和外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精确地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精确地区别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精确地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现象,同时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不凭想象,不用“类似”,不含糊其词,不模棱两可,做到思想逻辑严密,观点阐述精辟,理例结合到位,语言规范准确。二要精当。精当是指教学的内容安排要合理,教学的方法选择要恰当。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解疑点、紧扣社会热点,对知识、觉悟、能力的要求以大多数学生的理论功底和接受程度为标杆;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拘一格,大胆创新,让教学手段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内容,使两者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三要精彩。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应当精心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使课堂跌宕有致、高潮迭起,让学生时而专心聆听、时而激烈争辩、时而凝神静思、时而神采飞扬。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讲课的艺术性,提高授课的感染力,保证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精彩纷呈。

实,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一是从教材实际出发。教材是教学之本,是教学目的要求的集中体现,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教学对象怎么变化,教学方法怎么改进,教学手段怎么更新,都必须以教材为教学的基本立足点、出发点和着力点,绝不能偏离教材的总体构成体系,新起炉灶,另辟蹊径。二是从社会实际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的经济、政治现象,是思政课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只有把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形成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切忌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而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最熟悉、最关心、最敏感的社会问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教师所讲的内容有血有肉、可触可摸、可亲可信,进而打动他们的思想脉搏,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三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实际往往是教材实际和社会实际的缩影。因此,教师就不能只管教书而不管学生,只看书本而不问实际,避实就虚地空讲理论知识,而应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恰当地处理好书本、学生、社会三者关系,既要讲清道理,又要剖析社会,还要运用书本知识去解决学生思想上某一种或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指导他们运用客观、全面、辩证的观点看待社会现实,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本质与现象。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不回避现实,也不脱离教材,就能消除学生的疑惑心理,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使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就能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新局面,培养一批又一批“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