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1月30日

春节话对联

阅读数:998  

严海禄

华夏大地上,每逢过春节,家家都会贴对联,又叫贴“对子”,现在又都习惯叫贴“春联”。其实春联只是对联的一部分,是随着春节这个时间点定名的。而对联的应用更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对联又称“楹联”,是中国独有的,传承久远的一种文学形式。相传早在公元960年的五代后蜀时已经出现。当时的作用:一是庆祝农历新年的到来;二是驱邪避灾作用,又叫“桃符”。是把要表达的字写在一寸多宽的、薄薄的桃木板上,掛在两边门上,这就是“桃符”的来历。王安石有两句诗也佐证了这一点:“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朝年间,这种对联的形式,又被应用到一些厅堂、楼亭的楹柱上,所以又叫“楹联”。

到了明朝,皇帝朱元璋曾传旨,无论是官是民,在农历新年时,家家都要贴对联。他很喜欢这种文化氛围,大为提倡、以示庆贺,同时也显示在他的治理下,国泰民安的大好景象。在这期间还流传有一段佳话。有一年除夕晚上他微服私访,发现有一户人家没有贴对联,让随从一打听,原来这户人家是以阉猪为业的兽医。朱元璋略加思索,亲笔为其题词:“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此联一出,万人称颂。既大气磅薄,又诙谐有趣。正是由于皇帝提倡,在明朝“对联”这种文学形式,更被应用到各种场合,达到一个高潮。不仅名胜古迹用它,官厅试院、楼台亭阁应用上了。就连婚丧喜庆、新房祝寿等情况也都用上了。到了清代更是达到了高潮又高湖。时至今日“对联”这种文化形式,亦是经久不衰,每逢一定场合,人们争相用对联祝贺,有时口口相颂,津津乐道。

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相等、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工整就是要上下联中,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量词对量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助词对助词。平仄协调就是上下联最后一个字,要求仄起平落。即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就像前面提到的朱元璋所题对联。

“双手劈开”对“一刀割断”;“生死路”对“是非根”是对仗工整。而上联最后一字“路”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根”为平声。仔细想一想,就不难理解了。但上面所说的也有例外。那叫承上启下的对联,也讲得通,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上中学时,初三第一学期的语文老师是位名叫周德新的男老师。在一次辅导课上,他讲了郭沫若小时侯的故事。郭沫若六岁时就上了私塾馆。他往往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认真看老师写字时笔划走势,早早就露出与众不同的智力。私塾馆不远处有座寺庙。有一次郭沫若和几个同学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庙里的和尚找到先生告状。先生责问学生,但无人承认,先生很生气。出了一上联:"咋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谁不对上,不许回家吃饭,谁对上了免罚。谁知郭沫若略加思索,对曰: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先生大呼奇才,很高兴,连其他同学一齐免罚。

我是土生土长的河下人,从小就听说过有关对对子的故事。“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这半副对联的故事更是人人皆知。此联至今一值悬于文楼饭店,流传於古镇百年,无人附和。即使有些人暗地里对了,也不够贴切。也许经常在心里盘算这一对联,前不久竟然做了一个梦:话说乾隆年间淮城北门里住着一户姓郑的人家开磨坊的,家中富庶,他有个女儿叫郑小燕,那一年农历九月听说河下文楼汤包又上市了,便约了闺蜜一同去河下尝鲜。母亲徐氏见女儿久久不归,便带上帮工一同去河下迎女儿。这位郑大妈虽说这么大岁数,但也不大出远门,不知文楼门朝哪,所以一边走一边打听。竟然向我问路,把我的梦惊醒了。于是便有了:“主仆妪、走街巷、寻女问路盼左右”的上联。“主仆妪”对“小大姐”;“走街巷”对“上河下”;“寻女问路”对“坐北朝南”;“盼左右”对“吃东西”。这些都是我一厢情感,不知能否为世人认可,且作一次尝试吧!

总之,中国的对联艺术博大精深,林林种种、浩瀚无垠。不是短短几句就能写尽它的美,道出心中对它的喜爱。好在每逢春节人人都能想着它,处处能看到它。真可谓是:年年春节无穷尽,岁岁对联一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