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1年11月16日

大美岳阳楼

阅读数:1112  

李乃祥

千里有缘来相会。跟着散文去旅行,不经意间走进了洞庭湖,登上了岳阳楼,身临其境,倍感岳阳楼之美丽壮观。千古名胜岳阳楼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岁月。她的一生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和人间的凝重。

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于公元215年在洞庭湖入长江的咽喉之地构筑了险固的巴丘城,然后因城为楼,修建了用以训练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便是岳阳楼的前身。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锐谪守岳州,扩建阅军楼,规模、形制均大于阅军楼,取名南楼,后改为岳阳楼。这位号称:“燕赵大手笔”的名相经常登楼赋诗,后来还有张九龄、孟浩然、李白、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著名诗人登临岳阳楼,写下了众多语工意深的名篇佳句。特别是诗圣杜甫的《登岳阳楼》更是以意境的深远,笔力的浑厚,给岳阳楼增添了动人的光彩,使岳阳楼声名远播。其实,岳阳楼真正名闻天下是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之后。文武兼备的滕子京对山水名胜颇有见地。他认为:“天下郡国非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非有楼观者不为显”。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被贬为岳州知州的滕子京,筑偃虹堤,兴办郡学重修岳阳楼。岳阳楼的重建凝聚滕子京的大量心血。楼建成后,滕子京请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于庆历六年(1046年)六月连同亲笔信一并寄给他的朋友——当时的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那时范仲淹正在河南邓州戍边见书信和图画后,精神大振,奋笔疾书,写下了368个字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可谓字字珠玑,文情并茂,内容之博大,哲理之精深,气势之磅礴,语气之铿锵,匠心独具、堪称绝笔。文以楼存,楼以文名,一时在人世间广为传诵。岳阳楼从此名冠天下。

巴陵胜状无与伦比,《岳阳楼记》名传千古。岳阳楼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饱经沧桑。在1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屡毁屡修,有史可查的就达30多次。历史的车轮行至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大修竣工并重新对外开放。新建的岳阳楼从城门洞下至湖边点将台有116级台阶,共设五个平台,主楼耸立在第一层平台之上。岳阳楼高20.35米,三层三檐,四柱顶立,四面灰顶,飞檐斗拱,纯木结构,造型端庄,在蓝天碧水的映衬下,更显神采奕奕。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以记为美,滕王阁以序为著,黄鹤楼以诗为显,此言不虚!洞庭湖骚动不安的野性,君山岛静若处子的甜美,以及岳阳楼富贵华美的贵族气息得到了一统境界,令人心摇神夺,逸兴飞扬。岳阳楼周边的日影、月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渔影、鸥影构成了著名的“萧湘八影”。

岳阳楼满楼诗,洞庭湖一湖歌。历代文人墨客多登临此楼或把盏凭栏,栱塑赋诗;或举杯邀月洒泪长吟,把岳阳楼渲染得有声有色、异彩纷呈。凭栏远眺远山近水,百舸争流,帆影点点,水天一色,烟霞、波涛、鸥鹭、岸柳、绿草尽收眼底,气笛声、渔歌声、浪涛声交织一起奏出一曲欢快的乐章,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湖、楼、岛浑然一体。四时景色各异。春可尝清明茶、夏可采君子荷,秋可观洞庭月,冬可数万羽鸟。触景生情,游目驰怀。怎不叫人顿生思古之幽情,感叹江山之美好。

岳阳楼上还有大量的楹联碑刻,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其中尤以清代一名联最为突出:“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接萧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崔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诗文化和酒文化相融相济,铸就了岳阳楼独具特色的整体文化,它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不可磨灭的瑰宝。岳阳楼之美妙不可言。巍然耸立在古城的西门城头,东倚巴陵山西临洞庭湖,北枕扬子江,南望三湘四水,气势雄伟,景观壮阔岳阳楼不啻是一首凝固的朦胧诗,一支出水的美人荷,一颗璀璨的夜明珠,一本耐读的线装书,难怪今人仍然趋之若鹜,顶礼膜拜。

登楼百感,励志千秋。岳阳楼的艺术价值固然很高,但真正留给后人敬仰的是《岳阳楼记》超高的思想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了多少人修身养性,思荣辱、知使命,奋勇前行!然而平心而论,“先忧后乐”的观念至今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践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