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6年04月02日

每逢清明倍思亲

——清明期间各界开展纪念伟人、缅怀先烈、祭奠先人活动剪影

阅读数:1752  

本报记者 杨文龙 通讯员 赵长顺

编者按:清明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时节,也是人们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时刻。中华民族是一个珍视文化传统的民族,怀念先人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习俗和美德。每逢清明,小到每个家庭,大到国家、社会,都会在这个时节里,通过扫墓、祭祖等形式,表达对先人的“思时之敬”,以缅怀前辈、凝炼精神、激励生者。这种特定的纪念形式,是我们民族的一个珍贵文化符号。在这种“追远”中,民族文化、习俗得以传承,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得以强化和定格。

清明节也是重温历史的时刻。在缅怀先人之时,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崇高精神品格和价值理念重新得以升华。悠久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是非、善恶、得失,都在激浊扬清之中沉淀、归位。正是因为有了对历史的这份尊重、敬畏和审视,让我们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能够不断地汲取营养,获得奋发力量,鞭策自己不断前行。

清明时节,芳草菁菁。社会各界人士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到周恩来纪念馆、故居,探寻伟人足迹,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到烈士陵园、车桥战役纪念碑等烈士纪念地寄托哀思,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比崇敬之情;到墓地扫墓祭祖,寄托对逝去先人的怀念。近日,本报分派多路记者深入城乡,采访、拍摄、撰写了一系列纪念文字与图片。

无尽的思念

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清明节前,周恩来纪念馆、故居,桃花、海棠、樱花次第盛开,踏青赏花的游客纷至沓来。

4 月1日上午10时,记者在周恩来故居看到,故居门前广场、故居院内聚满了前来瞻仰的群众,有学生,有机关干部,有武警官兵,还有农民……虽然来自祖国各地,虽然身份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怀念敬爱的周总理,向他献上一束洁白的鲜花、一份永不枯竭的思念。

周恩来纪念馆成为本地和周边中小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课堂。每天学校集体参观的师生都达到上万人。学校既有淮安市区的,也有淮安各乡村的;师生既有大学生,还有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小朋友。他们打着队旗,排着队伍一批又一批走进周恩来纪念馆,举行演讲比赛、宣誓仪式,祭奠周恩来总理。

4月1日,文通中学组织初一年级二分部近千名师生来到周恩来故居举行瞻仰活动,深情缅怀敬爱的周总理,并敬献花篮。

祭扫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先烈遗志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无数革命先烈把生命献给了他们热爱的祖国和人民,只留下一个个平凡而又崇高的名字,一行行简短而厚重的事迹。那些烈士纪念建筑物,是一座座革命先烈舍生忘死、英勇斗争的丰碑,是一部部凝固的中国革命史,是一面面激励后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旗帜。这些建筑物,正因为留下了英雄奋斗的足迹,掩埋着先驱的骸骨,浸透着烈士的鲜血,才有了光耀千载的历史价值,才值得后人瞻仰、凭吊、怀念……随着清明节脚步的临近,连日来,我区各个烈士陵园、纪念碑迎来了祭扫高峰。社会各界人士自发地为英雄先烈们的墓碑轻拭尘土,在革命烈士的纪念碑前深深鞠躬,重温他们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激励自己奋发图强。

3月29日下午,新安小学4000余少先队员带着鲜花和对烈士的敬仰,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前往烈士陵园,举行 “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 清明祭扫仪式。全体队员站立在纪念碑前精神饱满,齐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少先队员代表向烈士敬献花篮,为烈士们打扫墓地,一举一动满怀着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少先队员代表在纪念碑前发言,追忆往昔、缅怀先烈、表达决心。五(4)、五(5)两个中队向烈士献词《献上我们的敬仰》,在老师的带领下所有队员们齐诵《少年中国说》,孩子们的声音雄壮激昂。

3月30日下午,车桥中学政教处、团委组织高一年级全体师生来到车桥战役纪念广场缅怀革命先烈。 在庄严肃穆的的纪念碑前,同学们敬献了花圈,聆听了车桥战役作战经过,集体向革命烈士三鞠躬,表达对烈士的沉痛悼念、缅怀之情。随后,同学们参观了车桥战役烈士事迹展览馆。

南闸镇中心小学开展“文明祭扫,牢记传统”活动。该校组织各班统一利用班会课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并通过发放“告家长书”,提醒学生家长帮助孩子搜集、阅读有关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有条件的家庭,可利用假期带孩子到烈士陵园、周恩来故居、纪念馆进行拜祭。该校以清明节为契机,充分挖掘重要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让每位学生准备好一两句缅怀革命先烈的话语在网络上敬献给英雄。同时,利用家校联系渠道,提醒家长注意防火,积极提倡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网上祭扫等移风易俗新风尚。

重德,重孝,重恩,成为民间扫墓祭祖活动的主旋律

清明节前后,各家各户要给祖先和亡故亲人扫墓,维护墓地,在坟墓插上清明吊,以表达哀思和悼念之情。 每每清明时节总会“雨纷纷”,这为扫墓祭祖营造了氛围,人们正好借以缅怀故人,寄托哀思。重德,重孝,重恩,已成为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活动的主旋律,这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

紫藤园公墓是我区惟一的一处合法的经营性公墓。近年来,为配合支持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又建设了公益性墓区,用于城市建设迁坟安置。目前已安放经营性墓穴和安置墓穴一万余穴。随着墓穴增多,也给祭祀带来了压力。据公墓管理处负责人介绍,针对清明节期间群众祭扫“时间短、空间小、密度高”的特点,该处成立清明节工作领导小组,修订完善清明节工作预案,将宣传引导、安全巡查、秩序维护、卫生保洁、服务经营等事项逐一落实到人头,明确到岗位,强化对关键岗位、重点时段和重点部位的安全管控。针对祭扫有可能出现的交通压力、人员拥挤和火险等情况,及时做好与公安、交通、城管、消防等部门单位的协调工作,认真排查梳理历年清明节工作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开展对安全隐患的专项排查和研判工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及时组织单位职工搞好应急演练,提高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每个墓区都添置了灭火器材和消防水桶,并明确专人巡查。专门扩建了停车场,改建了停车场路面,确保出行方便。

清明扫墓,缅怀先人,既是民族习俗,也是人之常情。但由于封建落后的思想在一些人的脑中根深蒂固,所以一到清明,随处可以看见烧纸钱、烧冥币的一些不文明的方式。还有一些人认为,先人活在世上享受的和没享用的,在“阴间”也一样不能缺,这种扭曲的虚荣心和奢靡欲在作怪,使得我们的传统民俗中掺杂了迷信和庸俗的东西。

清明悼念已故亲人,这是一种亲情,也是一种传统。对此我们要去除传统之中迷信的、不科学的祭扫方式,倡导文明健康、符合时代特点的祭拜方式,让人们祭拜祖先的传统习惯和善良愿望得到充分表达。

例如,用鲜花祭奠先人,不烧纸钱不放鞭炮,一束鲜花献墓前,既文明庄重,又典雅,更安全,不易发生火灾;植树祭扫,栽上纪念树苗,对先人的思念从生机勃勃的绿树上得以延伸;网上祭扫,在网上纪念馆,把对先人的悼念存放在空间无限时间永恒的虚拟世界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百里千里之外的人们,清明节这天,可携带妻子儿女到郊外或在家摆设祭祀贡品,望家乡遥而祭之。

周恩来故居前的怀念

瞻仰周恩来纪念馆的人流

车桥战役纪念碑前凭吊先烈

烈士陵园前的誓言

祭扫吴承恩墓地

大胡庄战斗纪念碑前寄托哀思

买来鲜花祭亲人

墓前寄哀思

 

公 告

区紫藤园公墓管理处为确保清明节来园祭祀秩序,防止发生火灾、拥挤、踩踏等事故,现就有关祭扫注意事项公告如下:

一、倡导用鲜花祭扫。鲜花祭扫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请不要在墓区焚烧纸钱,确需焚烧的请适量并使用焚烧桶,也可到12生肖焚烧炉里焚烧。

二、吁请错峰祭扫。清明期间天天可以祭祀先人,吁请市民错开清明节当日祭祀高峰。

三、请选择公交出行。为缓解交通压力,请来园祭祀人员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或非机动车辆,尽量不要自带车辆。

四、严禁流浪乞讨。严禁社会流浪人员到现场乞讨,发现有乞讨现象的有关部门将现场遣返。

五、保持墓园公共秩序。爱护墓区的公物、公共设施,珍爱墓区内花草树木,不得践踏草皮、破坏花草树木,维护墓园环境卫生。

六、注意安全祭祀。服从管理人员指挥,禁止攀爬墓碑,在墓园嬉闹。请照看好老人和小孩。

特此公告

淮安区紫藤园公墓管理处

2016年3月28日

阅读延伸: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八节”(元宵、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但节期较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和“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将近20天时间内都属于清明时节。关于它的起源,传说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后来民间仿效于清明节前后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风俗。

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1天。到2009年,又改为3天,一直延续至今。2013年4月1日,根据《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清明节已成为实施免费通行的小长假。这为有车一族春游散心观光或参与扫墓祭祀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可见,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清明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将到,气温上升,春暖花开,正值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复苏,到处呈现一派春和景明的美丽景象。此时,恰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习俗,早在唐代就开始了,一直流传至今。不仅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而且还可以开展多种文娱活动,振奋精神,愉悦身心,增添生活情趣。

说到清明节扫墓习俗,其实还与古代寒食节有关。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相传源自晋文公悼念恩公介之推一事。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上的肉熬汤,献给重耳喝。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的恩情,但是时间久了也渐渐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就和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深山老林里。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竟然忘了应该重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山谷幽深,就是不见介之推的身影。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他命令放火烧山,结果大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却始终不见介之推母子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抱住一棵大树,早被烧死在深山之中。晋文公对此十分内疚,非常惋惜,便下令把介之推母子葬于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修建子推祠堂。介之推死的时候,正值清明节前一天。因为他是被火烧死的,晋国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逝世那天不生烟火,吃冷食。后来,人们干脆把它定为“寒食节”。到了唐朝,唐玄宗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后来因寒食节和清明节相连,逐渐变成清明扫墓了,寒食禁火习俗逐渐消失。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明末《帝京景物略》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櫧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櫧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由此可见,当时扫墓之盛况。据考证,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不一定在清明时节,而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之事。据史料记载,清明扫墓大约始于周代,到唐朝才开始盛行起来,迄今有2500多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