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这剧惊到了!用历史的方式打开《唐朝诡事录》
唐朝宫里的“冷餐会”(《古代风俗百图》王弘力)
长安红茶殷红似血,香气醇烈,常饮令人癫狂;长安鬼市近临宫廷,远通曲江,终年不见太阳;虎皮能变斑斓猛虎,木鸟堪比无人飞机……这些既神奇又诡异的故事情节,在古装探案剧《唐朝诡事录》中一一呈现。更加诡异的是,如果我们仔细查阅唐朝文献,就会发现真实的唐朝生活竟然也是如此诡异。不信吗?那我们就结合剧情,慢慢道来。
幻术即魔术,来自西域和印度
《唐朝诡事录》总共36集,讲了8宗奇案,按时间顺序依次是:长安红茶、甘堂驿、石桥图、黄梅杀、众生堂、鼍(tuó)神、人面花、参天楼。其中第一宗案子“长安红茶”、最后一宗案子“参天楼”,都有反派施展“幻术”,例如用一张虎皮幻化出致人死命的斑斓猛虎,又将一个活人幻化成能发射利箭的无人飞机(木鸟)。
真实的唐朝有没有幻术?不仅有,而且非常盛行。按《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唐朝宫廷节目里就有幻术表演,剧目包括“桂树白雪”“画地成川”“吞刀吐火”“种瓜拔井”“自断手足”“刳剔肠胃”等等。《旧唐书》的原文没有记载表演细节,然而单看名字就也猜到一二:“桂树白雪”应该是让桂花树突然结霜挂雪,“画地成川”应该是使地上突然多出一道清泉,而“自断手足”和“刳剔肠胃”想必类似于现代魔术师表演的断头术、锯活人。
所谓幻术,其实就是魔术。唐朝魔术师大多来自西域,也就是如今的中亚、西亚以及印度北部。唐高宗在位时,观看过西域魔术师的表演,由于太逼真、太吓人,“敕西域关令,不令入中国。”下旨给西部边境的守关者,禁止魔术师再到中原。
然而,等到唐高宗和女皇帝武则天的儿子唐睿宗即位以后,禁令得以解除,来自印度的婆罗门幻术师在大唐宫廷争相献技,看得唐睿宗龙颜大悦。在《唐朝诡事录》这部剧中,皇帝角色就是以唐睿宗李旦为历史原型的(太子原型则是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公主原型是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当年李旦在宫中观看的那场印度魔术表演,在本剧中则被演绎成了参天楼上举行的那场“幻术大会”。
竹筒能取火,却并非火柴
倘若留心剧中的细节,会发现一件小小的道具常常现身,它用竹筒制成,与手电筒差不多大,可是轻轻一吹,竟能冒出火苗,并且持久不灭,既能引燃蜡烛,还可以在夜间当火把使用。例如女主角裴喜君在鬼市被劫走,男主角立即拿出一只小竹筒,吹出火苗,掀开花轿,俯身查看轿子底下有没有暗道;另外主角们去某个驿站查案,驿卒为点燃蜡烛,也是拿出一只小竹筒,轻轻将火苗吹出来;此外剧中有多处出现小竹筒吹火照明的情节。
这只小竹筒如此神奇,简直就是现代的打火机与手电筒的结合体,唐朝真的有这么神奇的物件吗?
还真有,只是不像剧中那么快捷方便而已。在唐朝乃至此后,人们出门旅行,都会常备一套打火工具:火刀、火石、火媒、火筒。火刀用铸铁制成,形如刀,但不开刃;火石是一块燧石,受到撞击会迸出火星;火媒用绵纸、丝绒和干草制成,极易引燃;火筒用竹子或铜铁制成,可以保存火种。需要点火时,便用火刀砍火石,让火星飞到火媒上,轻轻吹几口,火星就能变成火苗。
如果暂时不需要火苗呢?那就将火媒揉成一团,塞到火筒里,盖上盖子。需要火把时,拔出盖子,使劲吹这只火筒,等火苗出现,再喷洒油脂,即成为火把。
不过,后世也确有学者夸大了唐朝人的科研水平,说他们发明了火柴,取名“法烛”。其实《太平广记》第243卷对“法烛”的形制有详细记载,那是在木棍上缠裹破布和烂麻,用槐树种籽碾磨而成的油脂浸透,急用时可当火把,但绝对不是一擦就着的火柴。即便如此,这种在今天看起来相当简陋的火把曾在唐朝大为畅销,它的发明者得以成为长安首富。
法烛的发明者名叫窦乂,是一位颇富传奇色彩的长安富商。宋初文献《北梦琐言》的第10卷为窦乂作传,说他发明了“法烛”后,赚了第一桶金,此后经商有成,涉足旅店业、饮食业和建筑业,在长安开有多家店铺。
商人备受歧视,哪怕你是首富
不过,即使窦乂成为了长安首富,但他为了保住财产,仍须向官员和太监行贿,他曾将一大块地皮拱手送给一个权力很大的太监。这个故事也说明,商人在唐朝是没有地位的,必须结交权贵来保护自己。
巧合的是,《唐朝诡事录》中“石桥图”一案的剧情推动力之一,就是商人饱受歧视:南州富商欧阳泉乐善好施,敬慕雅士,超级崇拜“南州四子”,梦想成为南州第五子,只因为他是商人,便被南州四子屡次拒绝。后来欧阳泉上吊自杀,被主角们救下,他绝望地哭喊道:“我欧阳泉是个商人,就算家资亿万,也还是被人看不起的!”这就是唐朝商人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严重失衡的一个侧面反映。
那么唐朝商人们有没有破局之道呢?
仍以长安首富窦乂为例,他发家致富后,便将主要精力放在结交权贵上。他听说太尉李晟喜欢打马球,在太尉李晟的府邸前面买下一大片民房,拆成白地,改造成“击球之所”,双手奉送给李晟。他还在长安东市和西市召开会议,将一些同行聚集起来,问他们是否愿意将子孙送进官场,众人表示愿意,于是他出资两万贯,给这些同行的子孙买到入门级的官位。多年以后,其中必定会有人飞黄腾达,岂能不感念他窦乂的资助?
窦乂本人没有子孙后代,但他晚年在长安西城定居时,府上宾客已经多在官场,富贵荣华早已胜过朝廷的一般官员。
当然,窦乂的成功其实不一定人人都能复制。他虽然是商人,但毕竟出身于平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氏家族,家族里有两代女性先后嫁给唐朝皇帝。唐高祖的老婆太穆皇后、唐睿宗的老婆昭成皇后,都是窦乂的亲戚。而太穆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亲妈,昭成皇后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亲妈。因为这层关系,平陵窦家在唐朝始终荣宠不衰,出身于平陵窦家的窦乂从一开始就比其他商人拥有更多的政治资源。《太平广记》就这样写道:“(窦乂)诸姑累朝国戚,其伯检校工部尚书。”
假如窦乂出生在一个普通家族呢?那他结交权贵的过程必定非常曲折和艰难,恐怕想烧高香也找不到庙门。
“饆饠”和烧麦,唐朝的“洋快餐”
该剧里出现了好多唐朝食物,比如馄饨,其实唐朝人说的“馄饨”并非馄饨,而是饺子。也不仅仅是唐朝,上起南北朝,下到北宋和南宋,中国人说的馄饨一直都是饺子。有什么证据呢?北齐颜之推说过:“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唐朝李廓说过:“踏月成馄饨,嘘风凝茶霜。”
剧中人物逛长安夜市,品尝一种名叫“樱桃饆饠(bìluó)”的小吃,樱桃饆饠是用樱桃做馅儿的,那么饆饠是什么东西呢?现存唐朝食谱里只有名称,没有做法。不过,在元朝的食谱里倒是找到了“水晶饆饠”和“饆饠角儿”。“水晶饆饠”用半透明的绿豆粉皮做皮,切成方形,用羊肉、羊肚、羊舌等做馅儿,捏成三角,上笼蒸熟,小碟盛出,浇以高汤;“饆饠角儿”则是用烫面做皮,擀成圆形,包肉馅儿,放进抹过油脂的狭长形模具里,按压成型,过油炸透,捞出呈娥眉形状。
由此可见,“饆饠”就是一种带馅儿食品,做法不一,或蒸或炸。“饆饠”其实是突厥语的音译,应该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属于洋快餐,然后在中国延续了几百年。隋唐时期,胡风大盛,异族美食竞相传入,许多面食名称都是音译。比较典型的除了“饆饠”,还有“烧麦”,该词就是突厥语包子的音译。
鬼市冥婚,让活人获得心理安慰
最后我们再看唐朝的另一桩诡异潮流:冥婚。该剧中女主角裴喜君,夜间乘坐花轿从鬼市经过,与死去的情郎举行婚礼。这事在唐朝还真有可能发生。
按《旧唐书》记载,唐中宗曾经给未婚先丧的小舅子韦洞举办冥婚。而《唐代墓志汇编》,里面竟然有整整十篇墓志铭是给冥婚者写的,婚礼双方要么都是死去的人,要么是死人与活人成婚。
冥婚并非始于唐朝。早在东汉末年,传说中那位称象的神童曹冲夭折,曹操也曾为他操办冥婚。后来魏明帝的女儿夭折,魏明帝也从死去的贵族子弟里挑选驸马,将双方合葬。甘肃省高台县博物馆有一块魏晋时期的木简,是给冥婚者陪葬的,上面写着最诚挚的愿望:“共使千秋万岁不得犯害家人,生死异路,各有城郭,生人前行,死人却略,生人上台,死人深埋……自今相配合,千秋万岁之后不得返,急急如律令!”翻成大白话就是说,我们给你办了冥婚,那你可千万别回来了。
这种迷信心理,也是各种巫婆神棍在历朝历代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实际上,世间本没有鬼,巫婆神棍也自然不能驱鬼,但人类对未知事物总有恐惧之心,必须借助一些四六不靠的仪式来获得心理安慰。
(本文摘编自《北京青年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