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楹联中的归有光精神
友 文
“莫大文章,唐宋八家以后;最佳风景,娄松二水之间。”此联为齐彦槐所写。齐彦槐(1774—1841),字梦树,号梅麓,徽州婺源(今江西省)人,擅楹联。此联气象宏阔,将归有光的文学地位,置于历史长河之中,可谓是文脉与风土的共鸣。
唐宋八家之后,明代文坛一度陷入拟古窠臼,而归有光以“震川先生”之名,以《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文章,重拾“唐宋派”的平实真挚,如清泉涤荡浮华。齐彦槐所写楹联中的“娄松二水”,既指震川书院所在的安亭之地理风貌,亦暗喻其文章如流水般浸润人心。归有光寓居安亭二十余载,授徒讲学,将“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融入江南水土,使文脉与地域风骨相融共生。
张鉴,字吟楼,清代安亭名士,与时任江苏巡抚陶澍交谊深厚。张鉴博学多才,尤擅诗文楹联,其作品以意境深远、用典精妙著称。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震川书院落成。书院位于安亭菩提寺东侧,系陶澍为纪念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号震川)讲学事迹而建。张鉴受陶澍之托,即兴创作楹联“远树影连白鹤浦,邻钟闻自赤乌年。”此联以景入史,时空交幻:白鹤浦的苍翠树影与赤乌年的钟声交织,勾勒出归有光精神的永恒。“白鹤”象征高洁,呼应归氏不媚权贵的风骨;而“赤乌年”乃三国东吴年号,暗指书院所在的吴地文脉自古绵延。归有光虽科举坎坷,八试不第,却在安亭以布衣之身传道授业,门下生徒数百,其学问如钟声般穿透时空,至今回荡。更耐人寻味的是,林则徐曾在此题联“狂如七子也心降”,恰印证归氏以质朴之文撼动文坛权威的传奇。
王敬铭(1667—1721),字丹思,一字未岩,是入清后的嘉定首位状元。他喜好文学,尤好诗词书画。曾任会试分校官,江西乡试主考官。他也为震川书院题联:“三条官烛棘闱,辛苦十年,敢将温饱负平生;斯誓有如江水,一介寒儒,玉署恩荣两世能。”
此联以归有光的科举生涯为底色,写尽寒士的坚守与超越。“棘闱”指科场,归氏从弱冠通五经到中进士,半生困顿却未改初心。联中“三条官烛”之典源自欧阳修“焚膏继晷”的勤勉,而“玉署恩荣”则暗指其晚年虽入仕,仍以经世之志修《世宗实录》。归有光的文章,恰似江水奔涌,既有《水利书》的务实,亦有《先妣事略》的深情,将寒士的孤傲与儒者的担当熔铸一体。
震川书院虽毁于战火,但楹联中的文字却铭刻着归有光的精神遗产。他以“经术为本”的治学观,打破文坛虚浮之风;以“直抒胸臆”的笔法,重续唐宋古文真谛。三副楹联恰似三重镜像:齐梅麓联定格其历史坐标,张鉴联凝练其时空意蕴,王敬铭联剖白其生命底色。归有光的文学造诣早已成为中华文脉中“不随时流,独守本心”的象征,正如林则徐所叹:“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归有光的贡献理应受到后人祭祀,其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传承。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