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褒贬不一,反正“选秀”仍在继续……
“秀”出自我 晓君/摄
从“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到“梦想中国”、“中国达人秀”……每年的电视荧屏上,各类“选秀”节目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成为老百姓文化娱乐的组成部分和茶余饭后的谈资。据说,高峰时,全国各地电视台有1000多个“选秀”节目,着实令人咋舌。
“狂轰滥炸”的“选秀”节目,一方面因为“作秀”味道过浓、选手实力不尽如人意、“秀”的内容单一、评委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屡遭诟病;另一方面,“选秀”节目的电视收视率却依旧居高不下,怀揣明星梦的男男女女依旧乐此不疲地参加“选秀”,不断为节目带来新的话题。不论你喜不喜欢,反正“选秀”仍在继续……
生活故事
台前幕后“风景”种种
原来只是一场表演
怀揣着梦想,2008年我参加了上海某电视台的知名“选秀”节目。我一直以为,“选秀”重在“秀”上。为了好好表现自我,比赛前一段时间我勤练唱歌,洗衣服时唱,洗澡时也唱,室友说,我就连睡觉的时候也在唱“梦歌”。我信心满满地来到“选秀”现场,在化妆间遇到导演和主持人,他们正在议论“这个长得不错,叫他走‘王子’路线!”“那个到时候叫他搞笑一下……”当时我很是惊诧——怎么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轮到我,导演扫了我一眼,说:“你等会儿要放浪不羁一点,酷酷的那种。”天哪,我本清纯,奈何输在了“痞子脸”上……
结果倒是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因为哪些人“内定”入围,从导演和评委们先前的聊天中,我就窥得一二。我因为“放浪不羁”而进入了第二轮,又在第二轮被导演安排为了照顾“兄弟情”,将晋级名额让给了另外一位选手,让不少观众眼圈都红了。走出化妆间,我才知道所谓“选秀”,其实只是一场表演而已。 波特
台上与台下“两重天”
“加油!小强哥!我爱你!”坐在演播室台下,我举着牌子和朋友们“歇斯底里”地叫着。无论平日的我如何冷静,一看“选秀”节目就疯得不行。
朋友的朋友的表哥,去年参加了某卫视举办的“选秀”节目,拉着我们去当“后援团”。能够近距离看到“草根”明星,我自然是屁颠屁颠地乐得去了。现场果然比电视里看到的更有气氛,选手们固然性格各不相同,但是“秀”起来都很卖力,有几个因为被淘汰在台上就哭了起来。
朋友的朋友的表哥长得很帅,举止优雅,歌喉嘹亮,对歌迷也总是露出迷人的微笑,令我充满希望,可惜最后被淘汰了。节目结束后,我们走向他所在的化妆间,我的心快要跳出喉咙了。然而一进门,他头发蓬松,叼着根香烟斜视我们,瞬间我就被“石化”了…… 张静娅
甲方观点
“草根”的奇迹
过去,电视屏幕上充斥着大小明星们“作秀”的身影;而如今,“选秀”节目用娱乐化的形式给了无数“草根”成为明星的机会和实现梦想的舞台,诠释和展现了“小人物也有大梦想”、“平凡人也能创造奇迹”的道理,这种心灵的冲击来得更加真实、更具人文情怀、也更能打动人心。
实力的“试金石”
除去那些煽情的片段与拙劣的博取眼球的表演外,多数“选秀者”还是比较真诚的。对他们而言,“选秀”是一种能让他们迅速将自己的才艺展现给众人的途径,也是实现梦想的捷径。
说起来,如今娱乐圈不少“重量级”人物也是“选秀”出身。例如我喜欢的歌手周华健,便是1978年香港无线电视台举办的第二届“业余歌唱天才比赛”冠军;张卫健则是1984年第三届香港歌唱新秀大赛的冠军得主,随后投身于电视圈,成为家喻户晓的喜剧演员。
正如李宗盛的一首歌中所唱:“有些人是不能小看的啊,只要你给他一把吉他……”很多人并不缺乏艺术天赋及素养,他们只需要一个展现自己才艺的机会,“选秀”节目正是为这些人提供了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凭实力走上成功的“快车道”。反之,那些只会在屏幕上大打煽情牌而缺乏真正才艺的选手,也无法在淘汰率甚高的“选秀”比赛中侥幸生存。比起借助炒作绯闻等方法出名,聚光灯下的“选秀”更容易测试出新人的实力和能量。
谢苍拥
展现真我风采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从2005年那届“超级女声”开始关注“选秀”节目的。当时每周都守着电视机关注其进展,还发短信为心仪的选手投票。
其实,不论是面向贫寒书生的科举制度,还是具有严格“准入条件”的皇帝选妃,都算得上是鼻祖级的“选秀”。相比之下,现在的“选秀”节目越来越趋向平民化、大众化。就算听说隔壁的王大妈也去参加了某个“选秀”节目,我想也不至于太惊讶。反倒是“选秀”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让人惊叹,从选主持人、娱乐明星到各类能人达人,甚至男女朋友、媳妇、女婿……大小通吃、百无禁忌。而参加“选秀”的选手也是一个比一个有个性,才艺如何姑且不说,公然被人评头论足还能做到泰然自若,绝对需要一颗勇敢而坚强的心。
一直觉得中国人含蓄而内敛,不擅于甚至羞于在公众场合下展现真我风采,而风靡全国的各类“选秀”活动着实让我感受到了这个民族“性格”的另一面。这改变或许源于自我压抑千年后的迸发,或许是时代催生的竞争意识萌发,无论如何,都值得鼓励。
朱丽艳
乙方观点
功利的舞台
在“收视率至上”的当下,不少“选秀”电视节目急功近利,靠绯闻、丑闻、隐私的炒作拉动收视率。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让“选秀”节目引来不少观众的反感。
被异化的收视率之争
“选秀”节目的基本套路是:罗列美女帅哥、短片介绍、大众评审……可如此“秀”着“选”,真能选出优秀者吗?
记得当年的“超女”冠军李宇春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人物,还赋予她中国“选秀”偶像鼻祖的美誉,那一批“选秀宠儿”也确实经得起检验。可现在不少“选秀”节目已背离了“选秀”本身的意义,急功近利、哗众取宠,成为闹剧。这完全是被异化的收视率之争,甚至“绑架”了观众的审美情趣。 小小
“选秀”节目走向穷途末路
如今的“选秀”节目,无论是选手水平,还是可看性、影响力,都无法再现当年盛况。这不仅是大众对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审美疲劳,还有“选手荒”。走下舞台,这些“过气”的“秀”男“秀”女无法在社会中燃烧理想,有的彻底退出“秀场”转事他业。对“粉丝”而言,当初“自己的偶像可以自己选”的那种激情,在暗箱操作、负面新闻、现实生活面前,也终究土崩瓦解。
前赴后继的“勇士”怕了,执著迷恋的“信徒”走了,围观热闹的“看客”没了,“选秀”节目的味道自然一年乏于一年,走向穷途末路。 李苗苗
沦为“金钱游戏”
“选秀”节目受关注的原因之一是可以一夜成名,省去了许多拼搏的过程,自然也少了许多坎坷,怎么能不让人心动?
如果大家都是凭着真本事去拼、去“秀”,倒也说得过去,问题是如今不少“选秀”节目早已没有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而是“潜规则”不断、小动作频频,甚至沦为“金钱游戏”,这也是失去人心的原因之一。
尽管如此,“选秀”节目在短期内依旧不会销声匿迹,因为总会有“懒人”期待一夜成名。 唐晓东
中立观点
存在自然有其合理性
“选秀”节目的存在,必然有它的理由和空间。它是媒体文艺节目欣欣向荣和大众娱乐多元化、选择自主化的产物,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坏处,关键是看它以怎样的形式展现,如何把握好娱乐不走向恶俗的“度”。它的成功与否,不仅要看节目的收视率,更要看选手未来的发展。
多元价值观的体现
纵观各类“选秀”节目,虽然具体定位各有差异、表现形式和运作方式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面向大众的“草根”特色这一倾向,也正契合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追求个性发展和价值表达等诉求,在现代传媒的助推下,迅速捕获了社会公众的眼球,获得了极高的社会关注度和点击率。
毋庸置疑,“选秀”节目是选手展示才艺、实现梦想的舞台,客观上也对娱乐大众、繁荣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少“选秀”节目“牺牲才艺、迁就娱乐”的泛娱乐化倾向也令人担忧。于是乎,才艺“蹩脚”、个性“偏执”、行为“乖张”之人粉墨登场,“选秀”成为“作秀”,娱乐变味为“愚乐”。
在“市场原则、个性发展和价值多元”脉络中,解读当下“选秀”活动参与者的“追名逐利”,褒贬皆可,只要有人看,这类节目便有存在的空间。
渺渺
成败皆因“选秀”
前阵子在音像店看到一张名为《i,鱼,光,镜》的专辑,演唱者是2005年“超女”亚军周笔畅。我看了许久,也无法将封面那女人味十足的姑娘与这名字对应起来。
“选秀”年年有,而成功者却一代比一代少,在人们的话题和视线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而他们也大多在努力摆脱“选秀”明星这一称号,成为真正的艺人。当李宇春成为“春哥”,当尚雯婕频繁以夸张的烟熏妆示人,当张靓颖逐渐成为“国际张”,我发现自己对于“选秀”选手们的印象仍停留在最初那段美好时光里,或许,成也“选秀”、败也“选秀”吧。
去年,总算听闻从“我型我秀”出道的选手王啸坤荣获了第十七届东方风云榜的最佳作词人,不由感慨有些等待还是值得的。只有经历了时间的磨砺,留存者才能如凤凰涅槃般重生。 飞扬
还得看后劲如何
近来与亲朋好友聊及“选秀”节目,大家的反应颇为一致——实在看不下去。问及原因,纷纷表示无法忍受各路选手过于“耍宝”搞怪,或刻意制造冲突,抑或过度渲染自己的人生故事。
我一直记得2005年“超级女声”评委柯以敏的一段话:“从十几万人一路走到现在,你们的礼物就是——带着光环去迎接挑战,碰到任何困难都不许倒!”我的理解是:一夜成名的人太多了,但如果参选者后续不努力的话,那就只能是昙花一现。
“选秀”的胜出不等于人生的圆满。因为“选秀”的成功可以让人在短时间迅速膨胀,而人生是最长距离的马拉松,他们在本质上就是相悖的。正确看待“选秀”,其应该带来的是一段经历、一种弥足珍贵的勇气和追求梦想的动力。 谭小哥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