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9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九版:阅读
2018年09月20日

回家的路,也是归心的路

中秋是一个圆,月亮的圆,月饼的圆,以及每个人心中所追求的美好的团圆。数千年来,每当皎洁的明月悬挂于夜空,不知有多少父母翘首盼望着远方孩儿的归来,又有多少游子奔波在归乡的途中。龙应台说,“父母亲正在‘初老’,从现在开始陪伴父母还来得及。”让我们在每一个团圆的日子回家,给父母递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饼,这是我们给予父母最好的回报。

《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龙应台 著

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

龙应台说,这本书是她所有作品“最用心也最特别的一部”。在本书中,龙应台首次采用复调结构,将亲情与历史交织,是一部完整呈现母亲以及那个时代女性一生的作品。

应美君是龙应台的母亲,出生在战乱的年代,小小年纪便离开故乡漂泊到台湾,含辛茹苦地将几个孩子带大。如今,美君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已经认不得人,龙应台也就此决定放下一切,回乡陪伴母亲。在照顾母亲的过程中,她逐渐领悟到生命的真谛、生死的意味,以及与母亲迟来的亲情。怀着各种复杂的情感,龙应台提笔写下了给母亲美君的信。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有19封给母亲的家信,以优美散文的形式呈现,笔触隽永,描写细腻,将对母亲愧疚的爱,以及自己作为女儿、作为家长,对亲子关系进一步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全部写进了这19篇文字中。书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龙应台从数千份历史材料中筛选出的“大河图文”。为了还原母亲的一生,她选择了35篇具有代表性的文字,有当时抗战的历史事件,也有美君自己的日记与家书;既可以将美君的颠沛生活用文字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读者又能从中读出美君独立、坚强的性格。

临终

美君,你和我们也曾经那么多次的“昔日戏言身后事”。问你“要不要和爸爸葬在一起?”你瞪一旁的爸爸,说,“才不要呢,我要和我妈葬一起,葬淳安去。”

爸爸就得意地笑说,“去吧去吧,葬到千岛湖底去喂乌龟。”

整个故乡淳安城都沉到水底了,这原来已经是美君的大痛,爸爸再抓把盐洒在伤口上,说,“这就叫死无葬身之地,美君一定还是跟着我的哩。”

这么说着说着,时光自己有脚,倏忽不见。仿佛语音方落,爸爸已经真的葬在了故乡湖南,坟边的油桐树开过了好几次的花,花开时一片粉白,像满山蝴蝶翩翩。墓碑上留了一行空位,等候着刻下他的美君的名字。

小时候,朋友听到我们这样笑谈父母身后事,大多骇然。到现在,朋友们自己都垂垂老矣,这却仍是禁忌。不久前和一个老友说话,他九十五岁的母亲在加护病房里,问他,“妈妈说过身后怎么办吗?”

他苦笑着摇摇头,“没谈过。没问过。”

安静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母亲唯一说过的是:不想死在医院里,想在家里。”

医疗照顾,不得不在医院里,但是临终,为什么不能在家里呢?隐私,是人的尊严的核心,所有最疼痛、最脆弱、最贴近内心、最柔软的事情,我们都是避着众人的眼光做的:哭泣时,找一个安静的角落;伤心时,把头埋在臂弯里;心碎时,蜷曲在关起来不透光的壁橱里;温柔倾诉时,在自己的枕头上,让微风从窗帘悄悄进来。

请问,这世界上,还有比“临终”更疼痛、更脆弱、更纤细、更柔软、更需要安静和隐私的事吗?我们却让它发生在一个二十四小时不关灯的白色空间,里头有各种穿着制服的人走进来走出去,随时有人可能掀起你的衣服、拉起你的手臂、用冷冷的手指触摸你的身体;你听不见清晨的鸟声,感觉不到秋天温柔的阳光,看不见熟悉的亲人,也闻不到自己被褥和枕头的香皂气息,但是你听得见日光灯在半夜里滋滋的电流声、心电图的机器声、隔邻陌生人痛苦的喘息声,你更躲不开医院里渗透入骨髓的消毒气味,那气味在你的枕头里,在你的衣服里,在你的皮肤里,在你的毛发、你的呼吸里。

我们让自己最亲爱的人,在一个最没有隐私、没有保护、没有温柔、没有含蓄敬意的地方,做他人生中最脆弱、最敏感、最疼痛的一件事——他的临终。

启程准备

我和朋友去登大武山之前,大家光谈装备就谈了好久。拿着清单到登山店去买东西,老板还和我讨论每一件装备的必要性和品牌比较。出发之前三个礼拜,每个人都得锻炼肌力。我呢,则是找了一堆关于大武山的林相和植物的书,一本一本阅读。

第一次搭邮轮,邀请的朋友发来一个随身携带物品清单,还包括签证和保险的说明。搭过邮轮的亲朋好友也纷纷贡献经验谈。

第一次去非洲,给意见的也很多,去哪些国家需要带什么药,哪些疫区要注意什么事情,野生动物公园要怎么走才看得多,治安恶劣的地区要怎么避祸。

也就是说,远行,不管是出国游玩求学、赴战区疫区,还是往太空海上探险,我们都会做事前的准备,身边的人也都会热切地讨论。

还有些远行和探险是抽象意义的,譬如首度结婚——那不是探险吗?人生第一个工作——那不是远行吗?也都充满了未知,也都有或轻或重的恐惧和不安,但是我们一定会敞开来谈,尽量地做足准备。

那么死亡,不就是人生最重大的远行、最极端的探险?奇怪的是,人们却噤声不言了。不跟孩子谈,不跟长辈谈,不跟朋友谈,不跟自己谈。我们假装没这件事。

结果就是,那躺在日光灯照着的病床上面对临终的人,即将大远行、大探险,可是,我们没有给他任何准备:没有装备列表,没有心理指南,没有教战手册,没有目的地说明,没有参考意见。没有,什么都没有。

我们怕谈。

他要远行的地方,确实比较麻烦:非但凡是去过的人都没有回来过,而且,每一个去过的人都是第一次去。

这个大远行,没有人可以给他经验之谈,然而这又是一个所有的人都迟早要做的行程,所以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关切的。目的地无法描述,并不代表“启程”的准备不能谈。登山店里的店员不见得登过大武山顶,但是店里头什么装备和信息都有。

因为害怕,因为不谈,我们就让自己最亲爱的人无比孤独地踏上了大远行的苍茫之路。

美君,我要跟安德烈打电话了——还没交代完……

摘选自《天长地久》

 

《那些我们没谈过的事》

(法)马克·李维 著

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马克·李维在全球畅销的一部小说,也是3500万读者公认的非常打动心灵的治愈系经典作品,位列法国、德国等多国畅销榜冠军。

朱莉亚有记忆以来,父亲一直在她人生的重要阶段上缺席。随着她慢慢长大,对父爱的渴望变成了对父亲的怨恨,父女关系降至冰点,几乎没有交集。就在结婚前三天,忙着筹备婚礼的朱莉亚接到了父亲秘书的电话。如她所料,父亲不会来参加婚礼。但是这一次,朱莉亚必须承认父亲的缺席借口无可非难——他过世了。朱莉亚在预备举行婚礼的当天为自己的父亲下了葬。然而,在葬礼结束后的第二天,她的父亲以另一种方式归来……这将会解答她前面所有人生关于“父亲”的谜题。

这本关于父女亲情的书让人纠结也让人温暖,也许我们现在有着完满的家庭,也许我们对家庭的认识有些缺失,但是在这本书中,你总会找到你的缺憾与庆幸。

《云上:与母亲的99件小事》

不良生 著

出版:新星出版社

本书是青年作者不良生在母亲病逝后的一年里,用文字回忆与母亲共同生活时的点滴小事。“99”为概数,代表缺一满百的缺憾永难弥补,实则记录的小事远超99件。

作者的父母在他5岁时离异,此后,坚强的母亲独立抚养他。母子二人在南方小城的生活虽然清苦,却不乏温暖欢乐的瞬间。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些不得不说的话,不得不表达的爱,不得不经受的告别。这一年,春夏秋冬,日日夜夜,处处有母亲的影子,作者将其逐一记录,是为纪念。一件件小事勾勒出母亲坚韧奉献的一生,也让我们看到年复一年的平常生活自有它的力量。这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或许可以唤起我们遗失许久的感动。

《思家小馆的晚餐》

(美)安·泰勒 著

出版: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普利策奖得主安·泰勒代表作。描述了贝克·图尔一家人的故事:一个普普通通的星期天,图尔离家出走了。从此,图尔太太只得独立抚养3个孩子。她没有告诉孩子们父亲出走的消息,希望有一天贝克还能回来,继续原来的生活。3个孩子渐渐长大,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家的渴望。小儿子埃兹拉开了一家名叫思家小馆的餐馆,梦想着全家人能一起在这里享用一顿晚餐。然而,家人的聚会却屡屡不欢而散……本书的字里行间,流动的是那久违的亲近,与那无法磨灭的爱。

《目送》

龙应台 著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亚洲家庭的文化里,家庭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我们与父母、与兄弟姐妹的关系,像一张网联系着家庭中的每个人。在本书的70多篇散文中,龙应台书尽了对亲情的牵肠挂肚和对生离死别的拷问,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带着女儿时,想到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