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9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卫生
2018年09月20日

仁济医院完成首例针刺原位“开窗”手术

■本报记者 张琪 通讯员 叶佳琪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薛冠华团队,完成一台胸主动脉瘤原位针刺“开窗”手术,成功为患者排除了直径约5公分的动脉瘤,避免了其破裂风险。手术全过程仅耗时40分钟,术后3天后患者即平安出院。据悉,这也是仁济医院实施的首例胸主动脉瘤改造导丝针刺原位开窗手术。

人体所有的血液都要靠心脏“泵”出去,总出入口就是胸主动脉,而胸主动脉仿佛“长江”,有许多支流——左锁骨下动脉就是其中一支,通往支流的口子是不能堵死的,否则支流灌溉的区域就会坏死。

接受本次手术的患者就有这样的症状,胸主动脉靠心脏处鼓起了一个直径约5公分的“包”,该处的“皮”被撑开,变得特别薄,有破裂的危险。为了防止“皮”破,就要在这一段血管里加一个“套”,从血管里面把有“包”的地方加固起来。

然而,问题来了。患者的这个“包”连到了左锁骨下动脉。可以想象,当加固用的“套”塞进去之后,“套”会把左锁骨下动脉与胸主动脉的入口封死,从而导致“下游”区域“干旱”。

要解决这个棘手问题,办法有两个:一是在“套”上加一个“烟囱”,相当于在主渠道上开一个支流引渠;二是直接在“套”与支流的交界处开一个口子,让血分流。

薛冠华团队选择了第二种方式。令他们引以为豪的是,医师改造了原有工具,自制了一把专用手术刀。

团队首先进行严谨评估,为患者制定了胸主动脉瘤全腔内隔绝联合左锁骨下动脉导丝原位开窗的微创腔内治疗方案。术前,还通过精确的影像学测量及3D打印血管模型辅助定位等技术,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并联系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进行多学科讨论,确保围手术期安全。

手术中,薛冠华使用的是由腔内介入手术中常用的“黑泥鳅”导丝改造而成的穿刺针,在患者左锁骨下动脉处开一个非常小的“天窗”并植入支架。手术避免了复杂开窗器械的使用,大大加快了进程,仅用时40分钟,有效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为患者节约了治疗费用。

患者术后进入重症监护室观察,1天后转回普通病房即下床活动,术后3天患者便平安出院。

薛冠华介绍,主动脉弓上三分支的重建技术,以往经常使用的方法有转流去分支、烟囱支架植入等技术。近年来,原位开窗与体外开窗结合常规主动脉瘤全腔内隔绝技术的国内应用病例逐渐增多,该技术优点在于更加趋近正常解剖形态,避免了创伤巨大的开放手术,使得全腔内治疗成为可能。而本例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在这一治疗领域步入国内领先行列。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