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一次别离》:人性和信仰的激烈碰撞
本文字数:2863
《一次别离》宣传海报
《一次别离》剧照
伊朗电影《一次别离》获得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这是一部剧情片,故事主题和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其他的影片一样,都是围绕离婚展开故事叙事。
伊朗的电影,总在平淡的生活里,揭露最真实的人性。一次别离,就引发了一场人性和信仰的考验,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抉择是最痛苦的无奈。
镜头一开始就是一对夫妻在向法官诉求离婚,奇怪的是导演的镜头却不给到法官,只有声音。整个镜头是女人一直在说话,男人在低头沉默,时而说一两句话。焦躁无奈的女人在费力辩解,试图说明白自己的需求和困楚。
这种镜头表现形式,直接拉近观众和人物的距离,更被人物的视线吸引了。因为里面的人物,对视的人并没有出现在镜头里,仿佛自己正是她面对的人,更加可以体会到里面人物的情感诉求,引发了情感共鸣。作为一个观众,不再是冷眼旁观的姿态,更像是一个参与人亲自目睹了事情始末。
在中国的电影史里,从没有过这样的镜头表现形式,平淡的剧情故事,利用激烈的冲突拷问人性,却不作出道德评价。这种模糊性的道德哲学,深刻体现了伊朗的现代文化。
以离婚开幕,以分居风波推进剧情,再设置了一个突发激励事件,从而引发出埋藏在平淡生活下的真实生活,人性的复杂、道德的模糊、社会现状的思考。
婚姻家庭主题的电影,本是平淡乏味,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将激烈冲突设置在故事中段,故事由此开始一直处于高潮状态,紧紧扣住人们好奇的心理,直到影片最后一分钟,留下来的依然是悬念。交代清楚的只是两个人形同陌路,11岁女儿难以抉择的心痛画面。
如果说结局没有给出答案,是想要设置悬念,留下观众的想象,倒是很新颖。也符合影片传递出来的生活理念,没有对与错,也没有价值批判。导演所要表达的不过是对于生活的反思,对于人性善恶的拷问,寻找道德思想冲突的平衡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用对错去评判一件事,我们墨守成规的道德标准,它的界定也是模糊的。但人性的善是清晰的,始终追求本心的纯粹。
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洞悉现实生活的一切,把矛盾冲突,内心的煎熬用最平淡的故事、平凡的人揭露出来。他却不做出任何主观的评价,没有对于现实生活种种的评判。只是留给人想象的余地,在回味中反思,在探索中明白生活的真谛和奥秘。
阿斯哈·法哈蒂将一个原本极易陷入枯燥的道德命题以抽丝剥茧、层层推进的手法演绎,展示了非同一般的叙事能力。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引人入胜的同时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和冷静。所有有可能煽情的情节都被排除或者简化了,比如男女主角的哭泣只给了有限的时长,容易触动泪点的孩子戏份每次都是点到为止。对于片中的每一种“分离”,法哈蒂也不曾给出任何价值判断。
其精心设置的两难困境,怎样抉择的现实问题,更凸显出现实主义人格。
两难困境源于黑格尔美学,描述的是在叙事艺术中将行动者置于无法挣脱、又同时具有双重合理性的价值冲突中,逼迫其不得不做出唯一的抉择,以此来激发震撼人心的审美情感和人生况味。常见的两难困境模式有生死冲突、忠孝冲突、荣辱冲突、爱恨冲突、情理冲突等。毫无疑问,激励事件为随后两难困境的设置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但两者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法哈蒂在将激励事件转换为一个个令人拍案叫绝的两难困境中显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
剧中没有交代清楚的一件事,也是为后面人性道德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埋下伏笔,留下悬念。直至影片结尾,也没有交代清楚钱到底是谁拿的。
男主角纳德发现房间被翻得很乱,因为女佣瑞茨把他的父亲捆绑在床上,也在气头上,更没有多加思索就把这个小偷罪名强加在女佣身上。又有一个细节,纳德翻看女佣女儿的书包时,好像并没有发现钱,随后就把书包往边上扔。但注意看纳德的动作神情,他先是迟疑了一会,好像发现了什么一样,随后脸上就露出什么都不管的表情,把书包就那么一扔走出去了。这里一个细节的地方,并不明确。
在随后的场景里,瑞茨女儿哭泣着说她妈妈并没有拿钱,眼里是害怕和愧疚;纳德也回应小女孩说,我知道你妈妈并没拿钱。
这两个细节很耐人寻味,这个矛盾冲突设置得如此巧妙,实在令人佩服导演的叙事能力。纳德既然知道钱不是女佣拿地,为何强加这个罪名给女佣呢?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心理行为?
最后导致瑞茨流产的原因倒是说明了,在剧中也有细节呈现出来,但也是不清晰的。只有看到最后,才明白中间一家人欢乐游戏时,出现女佣独自一人承受惊吓的后怕。恍然明白,所有的谎言和悲剧早就发生。也是这个细节,更加凸显了人性的丑恶和迫于生活的无奈。
面对如此突发事件,每个人都在寻求最安全的解决方式,也在竭尽全力让自己心安理得。从结果看过程,由原因看事态发展,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解决处理问题,每个人都有所谓的“真相”。可是那个真相却是那么可笑,每个人都没有错,谁都不完全对,连单纯的孩子在这旋涡中,也被披上善意的谎言做外衣。
11岁的特敏在深刻认识到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后,主动选择维护父亲,维护家庭。而更年幼的瑞茨女儿,则被英语老师利用,引导说出一些无关事件的真相来。整个事件最无辜,受到伤害最大的就是那个小女孩了。她坐在一堆大人旁边,冷眼看着周围人的嘴脸,她心灵的创伤已伤痕累累。在不该承受这样伤痛的年纪,承受了太多生活的无奈和苦难。
这种叙事手法太过于生活化,太现实主义,总是先入为主判定,随后冷静下来才意识到自己所做并不妥。可以理解的是,男主纳德因为父亲遭受的一切,这一切需要有人为此承担起责任,刚好钱无故不见,顺理成章这个后果就嫁接到瑞茨身上。而瑞茨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她没有做过的事不会承认,更不会背负不属于她的罪名。也就是这个冲突,才引发出后面一系列的人性拷问和宗教信仰间的对峙和冲突。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因果相连。悬念迭起,又若隐若现,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真相”。
在充满疑点的镜头切换下,事情的真相显得不那么重要。这或许也是整个影片成功的重要原因,疑点集中在一起,最后升华成为人性和信仰之间爆发的激烈冲突。导演把一层层迷雾拨开,当人们看到事情真相的时候,却没有清晰的标准评判。不能评判的才是现实生活,生活看似井然有序,实则暗流涌动,一点微小变化就会卷起狂风大浪。
小别离的背后,隐藏的是不屈的心理诉求。成年人的现实主义,在法哈蒂独树一帜的叙事美学下,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家庭的变化,就是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
阿斯哈·法哈蒂是当代伊朗新浪潮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曾两次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被公认为堪与费里尼、德西卡、伯格曼比肩的世界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之一。他总是以饱含同情和悲悯的镜头透视着芸芸众生,并用超越善恶的人性哲学诠释着人类的社会行为;他的故事扑朔迷离而又惊心动魄,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叙事美学。
在成年人表面平静的生活现状下,一次分离风波刺激产生的事件,从而引发人性道德和宗教之间的纠葛纠纷。大人在做两难抉择,被动牵扯进来的却是单纯天真的孩子。大人身上所承担的压力无法言说,而孩子心灵遭受的创伤,也无法抚平。这其中没有无辜的人,没有旁观者,每一个人都深陷其中的旋涡。没有十全十美的善人,也没有十恶不赦的坏人,道德标准评判不了的真实生活。
宋渝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