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10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国学
2024年10月09日

数词与诗联

阅读量:2140 本文字数:1950

□ 陈日铭

 

中国古代人重视作诗、作对联。将数词巧妙地嵌入诗或对联之中,便有很强的文化审美功能,使原本不带情感色彩的词增添许多情感韵味,赏析之后,别有一番风趣。

相传乾隆下江南时,见江中有一渔船驶过,遂命身旁大臣纪晓岚用十个“一”字写了一首七绝:

一帆一浆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这首诗把渔翁月夜孤舟垂钓刻画得栩栩如生,十个“一”字宛如穿珠串玉的金线,编织出情景交融动静相宜的画面。

据说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出任苏浙主考官时,应苏杭六才子之邀,夜游杭州西湖。六才子想看看主考官的水平,让他作两首诗,把数字一至十按顺序化入一首中,然后再将数字倒过去来排列,另作一首诗。李调元略一思忖,便出口成诗:

一名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

买得五六七粉色,打扮八九十分娇。

 

诗中描绘出东吴美女大乔小乔的婀娜多姿。六才子听了连声叫绝。

是夜,月光如水,湖波映月,李调元扫视了一下六才子,又吟道:

十九月亮八分圆,七个才子六个癫。

五更四点鸡三唱,怀抱二月一枕眠。

 

此诗以数字为倒排,将六个弄巧成拙的才子挖苦得入木三分。

宋朝理学家邵雍曾经写过一首《蒙学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十座,八九十枝花。

 

该诗仅有二十个字,竟有十个数词,这十个数词和谐地镶嵌在所写景物之中,描绘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农家村景画面,给人恬适优美之感!

清代著名书画家和文学家郑板桥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雪诗,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片二片三片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这首诗,一连串数词把漫天飞舞的雪花刻画得非常逼真。

数词入山歌的例子也别有趣味,如广东丰顺县一位民歌手,有感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的喜人变化,唱了两首山歌:

 

(一)

一年割出二年安,三年有余四家足。

举目五六七八里,八九十幢高楼矗。

 

(二)

十年九丰喜八方,七色祥云罩六乡。

五业岁增三四倍,二胡一曲《春夜长》。

 

我国南海的浪不在话下,那“涌”才叫厉豁,南海是“涌”的家乡。有首民谣:“一离码头,两眼无神,三餐不进,四肢无力,五脏颠覆,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九(久)卧不起,十(实)在难受。”真有点儿令人望而却步了!

数词入戏也惟妙惟肖,花鼓戏《打铜锣》中蔡九批评杜十娘的一段唱词:

一张寡嘴,两处讨好,三面溜光,四处哄人,五心不定,六神无主,七弯八指,九九归原,十十(实实)是自私自利讨人嫌。

数字书信也特别有意思。古时候有位著名的才女,名叫卓文君。据说她的丈夫司马相如做了官后,就看不起她了,欲寻机会“休”了她。

一次,司马相如派人给卓文君送封信。上面写着: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司马相如要卓文君立即回信,卓文君提笔回道:“一别之后,二地悬念,只说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挫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尽,百无聊赖十依拦。重九登高看孤雁,八九中秋月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青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作女来我作男!”这首诗十分精当而妥当地来回两轮把数字嵌在其中,既表明了这位才女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又寄寓着对郎君的期盼,字字情真意切,句句如哭如泣,荡气回肠,令人感动。司马相如看了这封回信后,深为夫人的出众才华惊叹,也被夫人那片真挚情感所感化。毫不犹豫地打消了休妻的念头,与妻子重归于好。

数词入电影也趣味无穷。如电影《刘三姐》船上对歌那场:地主莫怀仁请来三个秀才与刘三姐和乡亲们对歌,前两个秀才经受不住,败下阵来。罗秀才不服气,他摇头晃脑地唱道:

三百条狗交给你,一少三多四下分,

不要双数要单数,看你怎么分得均?

刘三姐示意船妹,船妹作出回答:

九十九条打猎去,九十九条看羊来,

九十九条守门口,剩下三条财主请来当奴才。

 

罗秀才听后目瞪口呆,乡亲们哈哈大笑……

这是一首含有数学问题的诗,船妹巧妙作答,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充分表现出刘三姐和船妹的机智和聪明。

而数词嵌入对联的就更多。相传宋朝大文豪苏轼当年赴京赶考时,作过一副对联:

一叶孤舟,坐者二三个骚客,

启用四浆五帆,经由六滩十湾,

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

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

考了三番五次,今天一定要中。

 

上联顺嵌由“一”到“十”,写旅途劳顿之苦;下联逆嵌由“十”到“一”,忆寒窗苦读之情。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令时的某年春节,他在街上散步,看到一户人家门上贴着一副春联: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郑板桥读完这幅对联后,得知这户人家“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物品)过年,就拿了几件衣服,提着一块肉,扛了一袋米送来,这人家又惊又喜,连忙道谢。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