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11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地方记忆·人物
2020年11月13日

指瑕与匡正(下)

——以粟裕与楚青结婚地为中心

□ 吴剑坤

阅读量:10065 本文字数:6601

乔信明和于玲一家(后排中间为乔阿光,出生两个月时随父母到丰利石家庄)

 

粟裕大将和楚青

 

关于宣布粟裕与楚青结婚的地点和时间

 

对于宣布粟裕与楚青结婚的地点和时间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他们为什么要选择在1941年12月26日。

粟裕回忆道:“丰利争夺战先后进行了五次,打得也很激烈和出色。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在丰利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争夺战。十二月八日晨,敌伪分三路合击丰利,来自掘港的一路约五百八十人,从丰利东南进行迂回,与另两路敌人相隔较远,行至花市街、双灰山以北,遭到我师部特务营两个连和第三旅第八团一个营的前后夹击,大部就歼。据统计,我歼灭伪军团长以下三百余人,其中生俘一百九十五人,毙日军三十余人,包括敌南浦襄吉派的督战代表小野大山,生俘日军两名,其中一名叫羽田的分队长举枪投降;我缴获轻机枪八挺,迫击炮一门。与此同时,进攻丰利之敌的另一路,经丰利坝窜人丰利。我主力一部尾追突人镇内予以痛击,毙伤敌一百余人。残敌不支,施放毒气,仓皇逃脱。”(粟裕著,《粟裕回忆录》  第2版,解放军出版社,2007)

当时,粟裕估计在第四次丰利争夺战之后有一个短暂的空隙(第五次丰利争夺战发生在1942年1月下旬。),敌人进行大规模的反扑有一个准备过程,我军也需要进行休整,因此师部暂驻丰利石家庄。

由于戎马倥偬,平时难得找到空闲解决个人的婚姻问题,与楚青的恋爱关系也已经比较成熟,因此,二人选择在短暂的战斗间隙里的12月26日结婚。虽然1941年12月26日,是农历冬月(十一月)初九,并不符合结婚要选双日的民间传统。

当时,为了避免部下和地方群众来贺喜,二人结婚日期只有一师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等少数几个人知道。到12月31日晚(公历除夕),机关人员会餐时,大家才知道。

可是,有一些文章写成结婚三天后,大家才知道。还有人说成在1942年元旦在大丰会餐时,大家才知道二人结婚消息。这些也必须加以纠正。

在常敬竹、董保存著《 新四军征战纪实 (上册)》(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95)一书和载于周继强、王太岳主编的《丹凤朝阳 共和国将帅和他们的夫人 第4卷》(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2)中的“‘脱手斩得小楼兰’——常胜将军粟裕大将与夫人楚青”一文,以及载于董保存所著《风起钓鱼台 (上、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中的“粟裕大将的情与爱”和载于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浙西分会1997年所编《 粟裕研究资料选辑 纪念一代名将粟裕90诞辰》中的朱楹、董保存的“粟裕大将的情与爱”一文都写有如下相同的内容 :

“经过近三年的‘持久战’,他们在苏北一个叫石家庄的小村子里结婚了。

1942年的元旦,新四军一师司令部在大丰会餐,粟裕刚刚祝完酒,突然有人站起来宣布:‘你们知道今天会餐的意义吗?一是过年,二是粟裕和楚青同志结婚。’

这消息,顿时使饭堂欢腾起来,人们纷纷前来祝贺。

粟裕不无幽默地说:‘本来你们可以多吃一顿的,这么一宣布,不叫我省了?’”

也有人虽然没有说“在大丰会餐”,但是说:“1942年元旦,新四军一师和苏中军区机关干部会餐”。如,熊铮彦在所著《粟裕故事》(解放军出版社 2014) 一书中写道:

“日军又开始了对新四军苏中根据地大‘扫荡’。粟裕、詹永珠新婚三天,便双双投人反‘扫荡’战斗。

粟裕和詹永珠约定:‘找个机会再向同志们宣布我们结婚,请大家喝喜酒。’

1942年元旦,新四军一师和苏中军区机关干部会餐,有人站起来说:‘同志们,你们知道今天会餐的意义吗?一个是过新年,一个是师长和詹永珠同志结婚。

食堂内顿时欢腾起来,纷纷向粟师长和詹永珠祝贺。

粟裕笑着说:‘本来你们可以多吃一顿喜酒,这么一宣布,倒让我省下了。’

饭后,粟裕对妻子詹永珠说:‘真可怜,我们结婚连仪式也没有举行,想补请一次客的机会也得不到!’”

然而,持上述说法的作者都不是这次会餐的亲历者。真的是1942年元旦在大丰会餐时公开宣布粟裕和楚青结婚的消息吗?最可信的应是见证人的回忆。

粟向阳在所著《纵横江海  抗日战场上的粟裕》(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一书中写到乔信明、于玲二人在石家庄当面向粟裕和楚青祝贺新婚的经过:

“粟裕的家乡会同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地方,结婚有很多礼数。男方接亲时要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将新娘接到家中,杀猪宰羊,发大红帖了请亲朋好友吃三天。现在粟裕是不能和在家乡一样了。但他有请客的打算。他计划先借过元旦请师部机关人员会餐,春节前后再请他们吃一顿,到时正式宣布他和楚青的婚事。

31日,机关工作人员发现食堂里加了菜,以为是庆祝元旦。那天一旅一团原团长乔信明也在石家庄。他从华中党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带着妻子于玲、刚出生两个月的孩子、警卫员和一匹白马回师部报到,等待分配工作。傍晚,乔信明和妻子带着孩子进了食堂,钟期光、严振衡等机关人员已坐好。突然有人站起来说:‘同志们,你们知道今天会餐的意义吗?一个是过年,一个是粟师长和楚青同志结婚。’

钟期光知道内情,在那里笑。而乔信明和其他工作人员则十分意外而惊喜。乔信明是湖北大冶人,原来在彭德怀红三军团当兵,1935年和粟裕一起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工作。抗日先遣队在怀玉山失利时,粟裕随方志敏率先头部队杀出重围,乔信明因弹尽粮绝而被捕入狱,三年后在徐特立的营救下重返革命队伍。这些年一直在粟裕的领导下打击日本侵略者,乔信明对粟裕怀着一种崇敬和爱护的心情,现在粟裕结婚,乔信明心里格外高兴,偕妻子上前祝贺。”因为在敌人狱中受尽折磨,乔信明身体很差,在如东栟茶参加苏中军区成立大会后,就由组织安排到华中党校边学习、边休养的。

粟向阳,湖南会同人,粟裕同乡,系《粟裕研究资讯》《粟裕学研究》特约编委。其著作所述乔信明夫妻在丰利石家庄祝贺粟裕、楚青结婚一事应属可信。

见证人于玲本人在“粟裕和信明的烽火情谊”一文中虽然没有提到粟裕、楚青结婚一事,但说到,1941年12月31日到丰利师部报到的年夜饭后:“第一晚,从师部所在地如东转移到东台七灶附近,约走了七八十里路,半夜二点才到宿营地。刚休息两个钟头,敌人就追到了。粟裕带着部队边打边撤,一口气跑了七八里路……由于敌人到处设密探,我们每到一处,刚把饭烧好,敌人就来了,我们只能饿着肚子转移。……粟裕带着师部和敌人周旋了约半个月之久,……粉碎了敌人经过周密布置的大‘扫荡’。”由此可知,粟裕带着师部在连夜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后,连续行军,饭也吃不上,怎么可能安心会餐?而且,从丰利到大丰距离几百里,也不可能一夜到达。事实上,从《粟裕年谱》中可以知道,1942年1月,粟裕根本没有率领师部到过大丰,更没有可能在大丰会餐。于玲是亲历者,不可能记错。

也就是说,粟裕和楚青结婚消息公开宣布的地方在丰利石家庄,而不可能在大丰,时间在1941年12月31日晚上,而不是1942年元旦。

离开石家庄前,粟裕还向新四军军部发出一封重要电报。《粟裕年谱》载:“12月,发出致新四军军部电。报告苏中反‘扫荡’和基点争夺的情况和经验。……。”可以肯定地说,粟裕这份年终总结的电报在丰利石家庄起草后发出。1942年2月,中共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在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做报告时指出:“我一师几年来工作是获得了最大的成绩,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顺便说一下,有一些文章说:“结婚刚过三天,粟裕和楚青就投入反‘扫荡’作战,紧张的战斗生活代替了他们的蜜月。”从12月26日结婚,到31日晚上离开石家庄,算下来有5天时间,而不是3天,说“三天后”的文章比比皆是,就不一一列举了。

有可能是一些文章的作者对苏中一带的地理情况不太了解,或者因为丰利、大丰都有一个“丰”字,而将二者混淆,或者是转录,而出现这些瑕疵。

 

关于楚青结婚的年龄

 

楚青出生于1923年,1941年结婚时,虚龄为19岁,实足年龄为18岁,也就是18周岁,大部分文章都说楚青结婚时为18岁。

可是,对于楚青结婚时的年龄竟然也有不同的说法。

如,2007年第三期《党史纵览》所载署名“朱晖(解放军)”的“常胜将军决胜‘情’——粟裕大将的爱情乐章”一文说:“1941年12月26日,34岁的粟裕与22岁的楚青在如东县石庄一师的司令部里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婚礼。”

张西庭总撰稿,《红色经典故事丛书4  义薄云天》( 黄河出版社 2010)所载“粟裕的爱情故事”一文说:“1941年12月26日,在新四军一师指挥部里,两人举行了婚礼,新郎粟裕34岁,新娘詹永珠22岁。”

李庚辰主编《 走向辉煌 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所载“爱情上多次打‘败仗’的粟裕”一文说:“1941年12月26日,在新四军一师司令部,粟裕与楚青结合了。当时粟裕34岁,楚青22岁。”

迟双明主编. 《官戒(全三部)》 (蓝天出版社 1998)“将军情   亦得胜——常胜将军粟裕的恋爱乐”一文说:“1941年12月26日,在新四军一师司令部,粟裕与楚青结合。当时粟裕34岁,楚青22岁。”

杨闻宇、马萧萧著《 红色婚姻档案 第2集》(昆仑出版社 2006) “露润小蕾迟迟开——楚青”一文说:“1941年12月26日,在新四军一师司令部,二人举行了婚礼。新郎粟裕34岁,新娘楚青22岁。”

史全伟主编 《生活中的老一代革命家 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12月26日,经组织批准,年过34岁的粟裕同22岁的楚青在新四军一师司令部,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显然,这些将楚青结婚时的年龄18岁说成22岁都不正确。

 

关于詹永珠改名为楚青的时间

 

革命战争年代,一些人奔赴解放区投身革命,为了对敌斗争需要,往往另外取一个化名,这样既可以迷惑敌人,又可以保护在敌占区的家人;还有的觉得原来的名字中的“珠”“宝”“孝”俗气、封建,“太旧”,和一个革命者不相称,于是改名。当年,新四军服务团团员多半改名。如,陈毅的妻子原名张掌珠,改名为张茜;与张茜一起参加革命的林仪贞改名为林琳,抗战期间,曾担任栟茶区委书记。陶勇的妻子原名龚敬,入伍后改名为朱岚,二人于1941年7月在如东沙家庄举行的婚礼,粟裕是主婚人。

楚青原名詹永珠。可是,对于楚青改名的时间,却有不同的说法。

如,2006年,《中华儿女》杂志的记者余玮在粟裕秘书刘祥顺陪同下采访楚青后写下:“楚青:粟裕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一文,发表在2007年第12期的《党史天地》上。文章写道:“一落座,记者说明采访的大概内容后就发问: ‘您这个楚姓有些不多见,您的名字有来历吗? ’老人听,略作思考,说: ‘你这个问题还很少有人问过。其实,我本姓詹,詹天佑的詹,原来叫詹永珠。是后来参加革命改名楚青的。为什么改姓换名呢?主要是为了保护家人,不让日本鬼子、汉奸这些坏人晓得真实姓名,让家人不因为自己而受到牵连。我们那个时候,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基本上改了名,很普通的。

楚青当年隐姓埋名还有一说: ‘我这个詹姓难写,笔画多,当时人们的文化程度不高,还有很多人念半边字‘言’,于是,我打定主意要改姓换名,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

当时,楚青与粟裕为取名一同推敲了好久。粟裕一连在纸上写了一二十个姓,让楚青挑。‘那个时候,我认为王姓、李姓什么的,人太多,就没有用这些作姓。看到其中有个楚字,就用它作了自己的姓’。后来粟裕开玩笑说,你上当了,我的家乡是楚国,你是我家乡的人了。”

熊铮彦在所著《粟裕故事》(解放军出版社 2014)一书中写道:“粟裕和詹永珠结婚以后,詹永珠想给自己取个化名使用。粟裕帮她设计了几个……。”

可见,詹永珠改名为楚青的时间应该在结婚之后,很可能在丰利石家庄的新婚期间。

但是,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人物辞典 下 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中国党史出版社 2016)对于改名时间却另有一说:楚青“原名詹永珠。……1938年11月到皖南参加新四军。为防止家人受连,改名楚青。……。1939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也就是说,将詹永珠改名为楚青的时间写在结婚之前。这显然不符合史实。

 

关于粟裕的自拍照

 

粟裕爱好摄影。在新婚之际,爱好摄影的粟裕用缴获的照相机,自拍了几张二人的合影,作为纪念。这些照片很可能拍于丰利石家庄,因为,在这里有一个短暂的安定时间。

吴洪浩在长篇叙事诗《粟裕战歌》(黄河出版社 2007)中咏道,(楚青怀孕后):“她和粟裕商量  暂时离队  回故乡扬州  迎接新生命的降临  减轻粟裕的负担  夫妻就要在战火中分别  楚青想到见家人  要有一张与粟裕合影的照片  慰藉分别后的思念……   楚青、粟裕借来别人的便装   一架战火中缴获的照相机  架好在野外坡地旁  粟裕按下自动拍照的快门  快步站到楚青的身旁  一张英雄美人图  留取天地间……。 ”叙事诗中说自拍照是结婚几个月后楚青怀孕时所拍,照片中粟裕和楚青穿的服装是借来的,不知道依据什么。

其实,这不是粟裕第一次为楚青拍照。

1939年初冬,新四军女战士陈模在军部第二期速记班学习结束后,和楚青、罗伊一起被分配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秘书处任速记员。当时,司令部设在溧阳县水西村光裕祠堂。陈毅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粟裕原任二支队司令员,一、二支队合并后,改任副司令),刘炎任政治部主任。当时的条件很艰苦,人多房子不够住,粟裕就亲自教她们搭房子。他告诉她们利用祠堂前面宽阔的走廊和圆形粗大的大柱子当骨架,先用竹竿、稻草、草绳编成一个个约三尺宽、二尺高的长方形草块,再把这些长方块一个个、一层层地编搭起来作为房子的墙壁,中间开一个小窗,用稻草编一扇门。她们几个人按照粟裕司令的方法,真的把房子盖了起来。草房搭好后,大家都很高兴,粟裕司令还特地为她们三个女兵在草屋的窗口前拍了一张照片留念。这张《草屋留影》照片成为了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最珍贵的照片之一。

关于这张《草屋留影》照片的来历,陈模在一次回答记者提问时还曾说:“我和楚青患难与共,无话不谈。楚青在部队的时候,就和粟裕将军相识。我们毕业分配到水西后,粟裕就喜欢上了楚青。可是,粟裕第一次向楚青表达爱慕的时候,楚青却没有答应。楚青是江南美女、大家闺秀,她不愿嫁给做大官的。可粟裕这个人真个了不得!他看准的事情非办成不可。他发誓:‘那么多碉堡都让我攻下了,我非攻下这个‘碉堡'不可。我非楚青不娶!’一天,他想给楚青拍照片,但他料到给她一个人拍,肯定会遭到拒绝。他就找到了我和罗伊,让我们作陪,这样楚青就不好拒绝了。于是,在当年的指挥部大门口,留下了我们三个人的一张珍贵合影。”

陈模后来和刘炎结婚,在如东战斗、生活过一段时间。

1943年春天,邹韬奋经过如东到上海治病,由《静静的顿河》的翻译者金人负责护送。当时,刘炎正在上海治病。因此,粟裕还派陈模以邹韬奋先生的学生身份一路陪送他赴沪,然后让陈模再照顾刘炎。后来邹韬奋曾向潘汉年打听陈模的身份,得知是一师政委刘炎的妻子后,非常惊讶,更加感激党对他的爱护和关怀。到沪后,陈模和刘炎住在金人家,刘炎在沪的医疗费用由地下党通过金人哥哥转交。当刘炎和陈模发现金人哥哥被捕后,立即转移,陈模还到在上海生小孩的楚青那里告之,在穿上楚青母亲的衣服后,与刘炎一起秘密离开上海,回到根据地。

 

1942年,通过海上秘密交通线,楚青到上海投奔父亲,并于10月生下第一个孩子,父亲为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外孙取名——戎生。不久,楚青就吻别几个月的幼子,重返抗日战场。

 

速记班的亲密战友:1940年春,江苏溧阳水西村。左起:楚青,罗伊,陈模。粟裕摄影

 

笔者附记:

1.由于粟裕和楚青在如东县丰利镇石家庄结婚时秘而不宣,只有一师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等几位领导人(也许还有身边个别工作人员)知道,再加上年夜饭时参加的人也不多(据说师部只留下30余人),也没有地方上的人参加,年夜饭后又迅速转移,故粟裕和楚青结婚的消息没有、也不可能为当地人所知。因此,在如东地方人士的回忆文章中从来没有人提及此事(如果说有,也是近几年从一些书籍或者报刊杂志的文章中转录而来);而当年知道此事者,如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作战参谋严振衡的一些回忆粟裕的文章中,都未提及此事。一师政治委员刘炎可能事先知道,但当时被安排在海船上,他于1946年11月20日在临沂病逝,也没有能够留下回忆录(刘炎妻子、楚青战友陈模当时不在现场,虽然写过一些回忆粟裕的文章,只提到粟裕与楚青恋爱,但从没有提及粟裕的婚事)。故今天我们只能从于玲的回忆文章中知道粟裕和楚青在如东县丰利镇石家庄结婚后公开消息的一些细节。

2.在“指瑕与匡正(上)”最后提到徐复军同志转送《粟裕回忆录》一书之事,补充说明一下。

徐复军同志是军事科学院上海发士达实业有限公司的发起人,与粟戎生将军是朋友。他为寻找徐氏家谱,到如东县图书馆找过我和时任县图书馆副馆长丛国林先生,在丰利找过族人徐善华先生。后来,他在在赠书时给我俩的信中写道:“前几日回京看望了楚青夫人(但不能写字了)戎生将军和蔓俊大姐,谈到贵县老区希望得到些粟裕的旧物,他(她)是很愿意帮助的。”“您俩在图书馆,故先想到了书,他(她)准备送四套,……我先取了一套,大约有七册。过些时候会送过来。”“我从另三套中各取一册《粟裕回忆录》请签名送您俩和徐善华老先生(徐书已另寄)……。”蔓俊大姐是粟戎生将军之妻李曼俊,李曼俊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曾任电子部第六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赠给我们个人和县图书馆的书之扉页上有粟戎生、李曼俊二位同志的签名。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