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小泉和他的湖羊们
□ 记者 黄莉莉 驻区记者 周霞
走进高新区陈高村9组何小泉的羊舍,6座羊舍宽敞高大,羊舍、羊料、羊粪相互隔离,环境干净整洁,几乎闻不到味道。走进羊舍,一只只雪白的湖羊好奇地把头伸出栅栏外,“咩咩咩”地叫得欢。“前几天我才卖出700多只湖羊,刚抓回来的时候每只湖羊才30多斤,我养了一个半月左右,出栏的时候大概每只湖羊在60斤以上了,产值60多万元,利润也有10多万元。”何小泉一脸喜悦的说。
今年48岁的何小泉之前经营一家手机店,2008年的时候,他经过考察觉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制品消费也会不断被需求,所以他想尝试投资养羊,“我经过考察发现,湖羊体型大、长得快,成羊比普通羊重六成,而且湖羊的肉稚嫩、成活率高,平均单胎产羔达2.7只,一年能养殖三个批次。”何小泉说,这些优势远远胜于普通的山羊,他决定拿出50万元开始他的养羊创业历程,如今的他已经是如东佳湖湖羊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湖羊养殖面积500多亩,年产羔羊3000多只。
“当时养殖时规模在200多只湖羊,一开始只有一腔热血,对养殖一窍不通,走了不少弯路,比如,生了虫子没有能够及时驱虫,结果造成了羊的生长速度慢,肉质不是很好,最后价格还卖得比较便宜。”后来经过何小泉向同行讨教,并且在镇兽医站技术员指导下,知道了问题的原因,“我当时的羊舍就像农村的副房一样,通风不好,羊舍里面湿度比较大,导致湖羊容易生病、拉稀。”何小泉说,湖羊们也喜欢在干净的环境中生活,如果室内的氨气过大,那它们的生长速度会比较慢。后来他去其他湖羊专业户那里考察、学习,再加上镇上兽医站技术员进行指导以后,投资100多万元把羊舍按照标准化进行重新建设,“现在我家的羊舍通风性非常好,湖羊们的生长速度也快了,疾病也变少了。”何小泉说。
羊舍改造后,何小泉正准备大显身手时,2014年,整个南通地区却爆发羊的传染性胸膜肺炎。当时他从养殖户手里收购了100多只羊回来,由于部分羊携带病菌,使得何小泉整棚的羊全部都感染,“我家当时共有2000多只湖羊,最后剩下不到1000只,损失了近100多万元。”何小泉告诉记者,这种病本来发生的概率就比较小,所以开始他也没有太注意,但是这次损失也敲响了他的警钟,之后买进每一批羊,他都会要求注射疫苗,防止病毒再次影响到湖羊的生长。
如此大规模养殖湖羊,饲料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何小泉指着旁边堆着满屋的秸秆笑着说道:“我的‘秘密武器’全在那里面。”原来何小泉一开始是买黄豆秸秆做饲料,1000多块钱一袋,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饲料的成本在逐渐增加,他的压力也变大。2014年的时候,何小泉尝试用大麦秸秆和小麦秸秆作为饲料,结果效果非常理想,现在每年他都和周边的农民采取订单式规模,以每亩田50元的价格,向他们收购大麦秸秆、小麦秸秆和稻草,每年大概能收购300亩左右的秸秆,何小泉说:“在小麦、水稻收完后,我就向农户收购秸秆,这样一方面湖羊的饲料问题得到了解决,另一方面把秸秆进行了再次利用,真是一举两得。”
何小泉常说的一句话“一人富裕不是福,共同致富才是福”,为了壮大湖羊养殖产业,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2013年何小泉成立了如东佳湖湖羊专业合作社。“刚开始,一些村民胆子小,不敢养殖,他们担心羊多了卖不出去,怕亏本。”何小泉告诉记者,在了解村民的想法后,他把养殖工作交给妻子,自己整天在外跑市场。半年时间,经过他的努力,多家羊肉馆和酒店都愿意和他合作,甘肃的客户也纷至沓来,农户们看了销售渠道,得到了何小泉的承诺,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湖羊养殖的行列。“现在合作社成员有20家,合作社里面除我以外,养殖户规模最大的在1000多只以上了。”作为领头人,何小泉总是加班加点,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技术,提供帮助,并一对一地进行现场培训,手把手地教。其中有个养殖户,刚开始养湖羊,经验不是很足,有只母羊怀孕了,很快就要生产,突然一天下午趴在羊舍里面站不起来了,“当时他非常着急地找到我,听完情况后,我扔下手上的活赶了过去,过去看了一下,告诉他这只羊是产前瘫痪,像这种毛病小羊是肯定保不住了,只有保大羊,我就让他打了催产针,把这个小羊催下来以后,老羊就站起来了。” 何小泉说,像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不少养殖户会找他帮忙,而他也会尽自己的能力去为他们解决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