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区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号代表议案内容

议案代表:葛顺明、杨海慧、刘洋、夏国付、袁曹阳、杨伟、吴永连、陈仕桂、黄艳、姜玲、郑刚、谷凯云、唐莹

议案内容:

关于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议案

 

近年来,我区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更大力度塑造发展新动能、培育发展新优势,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含绿量”“含新量”,迸发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生机活力。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在全省率先形成绿电物理可溯源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应用场景,在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工作推进现场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创成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大丰港经济开发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入选首批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大洋精锻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天合光能成为国内光伏行业首家零废、零碳“双零”工厂,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有提升的空间。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整体有待提高,绿色产业链需进一步拉长做强,绿色低碳科技成果在大丰转化的速度还有待加快。新型工业化推进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在培育未来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还需更上一层楼。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建议我区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聚力场景应用,建设大丰港零碳产业园。抢抓盐城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机遇,高标准规划建设大丰港零碳产业园。以“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认证国际化”为建设路径,全面贯彻落实“双碳”目标,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示范区。以“绿电”为核心,以“未来”为方向,强化配电网源网荷储协同规划,支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聚力打造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绿色低碳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园区内实现绿色电力溯源认证,确保园区内的绿色电力使用具有可追溯性。让园区内企业实现依照国际标准进行绿电交易,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园区的绿色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绿色转型钢铁、化工、造纸等基础产业,支持企业使用绿色能源,向绿色精品钢优特钢、新材料新医药、印刷包装等下游延伸,为新兴产业配套。绿电绿证赋能,助力新能源产业低碳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具备低碳、零碳产业基础的重点企业。打造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设施、绿色生活等低(零)碳生态圈多场景应用。积极探索“绿电+氢能”发展模式,围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培植发展绿氢及海洋(合成)生物等产业。加强与权威机构合作,建立重点产品碳标识认证标准和碳足迹管理体系,争取国际认可,通过提供稳定、可溯源绿电及标准化、国际化碳排放盘查服务,着力招引有绿电需求的外资外贸企业。聚焦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坚持链式、高端、绿色“三向发力”,开展以商引商、绿电招商、场景招商。强化项目全周期服务保障,全面提升项目转化率。吸引更多有绿电需求的企业在大丰落户,更多低碳科技成果在大丰转化。

二、聚力产业转型,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大力开发绿色能源,做大做强正泰新能源、金风科技、中车电机、天合光能、阿特斯等新能源企业,推动新能源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引领光储产业发展。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支持电池片和光伏组件等配套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在做大做强风电、光伏两大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布局储能、氢能两大未来产业,大力推动“风光氢储”一体融合发展,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定向海图强,认真贯彻落实《盐城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推动海洋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培育海洋绿色低碳产业,实现海洋生态产品价值。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高质量建设大丰港海洋生物产业园,提升沿海综合物流优势。乘势而上,推进数实融合,加强数据开发利用,推动低空经济与智能网联汽车、海洋经济融合发展,全力推进“海空经济”发展,重点在海上风电运维、近海应急救援、海洋渔业、海上休闲旅游、海洋生态保育等领域发展海洋经济,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新兴增长点。

三、聚力科技创新,培育科技创新企业集群。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创新载体平台建设,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企业集群,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绿色低碳、新能源等重点领域,聚焦关键技术原创攻坚,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雁阵型”企业集群。加强政府引导,不断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供给,在绿色能源设施布局、新能源技术落地应用等方面做好配套,为创新成果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建议把推动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开发应用,为绿色低碳发展插上“数字翅膀”。

四、聚力生态优先,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推进美丽河湖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夯实生态本底。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让新质生产力的绿色根基更加牢固。把治水作为工作重点,系统开展江界河、斗龙港等重点流域整治,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和管网建设,推进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加大湿地修复力度,高质量推进国土绿化,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动建筑领域实现碳中和,让群众住上高品质的好房子。

五、聚力绿色金融,加大精准支持力度。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绿色金融应与绿色低碳产业实现同频共振,不断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在节能降碳、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方面加大精准支持力度。建议搭建“政银企”对接服务平台,建立绿色低碳产业重点项目库,推送银行机构,量体裁衣制定金融产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推进生态金融融资、抵押贷款等创新服务业务,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清单,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实现资金精准投放,切实提升支持绿色发展的质效。一方面,由相关部门制定支持清单,定期开展绿色项目遴选、认定和推荐,加强对环保、节能、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制造等领域及绿色发展新模式、新产业项目的倾斜。另一方面,由金融部门制定对接清单,梳理银行等方面的绿色产品和服务项目,加强绿色产业、绿色项目与绿色金融的精准对接。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优先支持绿色金融相关的重点领域,对符合条件的绿色转型企业提供融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