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声“老物件”化作“引导力”
阅读量:35一馆村史,几度乡愁。走进新驿镇东一村“乡愁记忆库”,映入眼帘的是织布梭子、纺车、灯台、老电视机等一件件饱含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及生产生活用具,幽静古朴的建筑风格让人仿佛回溯到百年前。一幅幅展现东一村发展变化的图片和各种农具,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搭起了一座记忆的“桥梁”,诉说着东一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浓缩了过去几代人的生产生活记忆。
“儿啊,你看这个木匠挑子,五六十年前咱家祖辈就靠这手艺走村串户吃百家饭。”一位老者指着展台上木匠工具箱对跟在身后的孩子说道。“还有这簸箕、这镰刀、这杈子木锨,都是我们土里刨食的工具。现在是躺在床上点手机,耕播、浇水、施肥、灭虫一条龙全智能托管服务,蹲在家里粮食收入就到了咱的银行卡里。今天的好日子就是几代人干出来的,这走过的路可不能忘哩。”看着一个个充满年代感的老物件,想想如今幸福安澜的好年景,在村史馆里参观的村民们发出无限感慨。
“老物件用不上了,扔了也怪可惜的,收集在村史馆,以后得空来逛逛,感觉仿佛一切都还在我们身边,而且对于子孙后代来说,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正如村民郝殿菊所说,建在湖畔的村史馆,让乡愁可感可触。
“这里原本有两处土墙老房,共有200多平方米的宅基地,长期无人居住和打理,过去是人居环境整治的‘顽疾’,本着让村民‘望得见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的原则,2018年,经过改造提升,我们建成了村史馆,在其中设置了形意武馆、儒学讲堂、顿丘文化馆等多个功能室。前几年,村民们得知要建村史馆,纷纷自愿捐赠了家里的文物、老物件100多件,也是希望通过咱这个村史馆,构建起群众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的精神家园,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赋能,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新驿镇东一村党支部负责同志介绍道。
置身新驿镇东一村顿丘游园内面积不大的蚕驿馆,一件件与蚕文化相关的生产工具、蚕丝产品、手工艺品、文化艺术作品栩栩如生,通过实物和图文的形式,生动再现了从采桑、养蚕、选茧、煮茧、抽丝、纺丝线再到变成丝绸的全过程,处处让人化在‘蚕收户户缫丝忙,麦熟村村捣麦香’的农耕文化氛围里。”东一村群众说,“更多的是向人们传递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就要发扬‘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执着奋斗精神。”
近年来,东一村相继被命为国家AAA级乡村旅游景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市级首批文旅融合发展样板村,按照“留住记忆、传承乡愁,文化引领、乡风文明”的理念,坚持一手抓新时代文明实践,一手抓顿丘文化挖掘,以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凝聚向善力量,引领文明风尚,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我现在只要不外出,就到武馆里来无偿为村民表演节目。”今年60多岁的村民栾兴贤说。顿丘游园内的崇文尚武馆古朴端庄,是为纪念本村已故的形意拳大师栾明肃而建,一个遒劲有力的“武”字挂在正堂,无不彰显着中华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现在年轻人喜爱武术的不多了,师傅留下的东西恐怕不久就要失传了。”对此,栾兴贤忧心忡忡。
而今,迈步顿丘游园内的民宿驿站、蚕驿园、石碾、槽碾等一个个景点,无不生动记录着村子的时代变迁,浓缩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印记,为村民留住记忆、传承乡愁,不忘来路,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着参照。
“每天最热闹的时候,还是在傍晚。”负责顿丘游园管理的村干部说,不论是健身步道上匆匆的身影,亲水平台边下棋、打牌的,还是在百姓舞台上自说自演的,人人都尽情舒展身心,释放满满的幸福感。如今,这里不但成了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高地、村民欢乐的集散地,更成了村干部倾听群众呼声、改进村“两委”工作的民意直通地。自开展“民声直通车”活动以来,村里已搜集到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11条,其中有8条已经整改到位。
“李姐勤劳善良、通情达理、持家有方、关爱老人、团结邻里,那可是百里挑一的大好人,我同意她当选咱村的‘好媳妇’。”在东一村史馆的顿丘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正在火热进行。
这场评选早已成为新驿镇东一村的年度盛事。该村负责同志介绍:“我们制定了严格的评选标准,不仅要看家庭是否和睦,还要看是否积极参与村务、带动邻里互助。”活动中,村民们通过自荐、互荐、公示等环节,最终选出8位模范婆媳,获奖者的事迹被制作成展板,悬挂在村文化广场最显眼的位置。
“以前婆媳闹矛盾是常事,现在大伙儿都争着当模范。”村民赵显梅是去年的“好媳妇”获得者,她坦言,“看着展板上的故事,谁也不好意思再为鸡毛蒜皮的事吵架了。”如今,孝老爱亲、妯娌和睦的文明乡风,正悄然改变着这个有着450多户人家的村庄。
如今,漫步在东一村的大街小巷,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文明之花处处绽放。村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
(张雪纯 刘鑫 王洪玮)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