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醋而至
——阆中古城散记
□ 王晓阳(绵阳)
对阆中的记忆最早是那瓶醋,那瓶与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永春老醋齐名的保宁醋。
像许多家庭一样,我们家在煮面条、拌凉菜,做饺子、抄手和其他菜的调料时,总要倒上少许醋,让它们变得更加可口。保宁醋是我们家的常用醋,它色泽红棕,酸味柔和,醇香回甜,是上好的调味品。不管面条也好,凉菜也好,饺子、抄手也好,只要加上点保宁醋,顿时就变得酸香可口起来。于是,你就不得不相信那句保宁醋的宣传语:“离开保宁醋,川菜无客顾。”
我最初并没有注意到保宁醋与阆中的关系,有一次看醋的瓶身,才知道保宁醋是阆中所产。醋名为何叫“保宁”?查资料,方知阆中在唐代时是保宁军驻地,后来成为保宁府,现在阆中城区所在镇就叫保宁镇。我觉得我们的先人很会取地名,比如,长安、成都、重庆、西宁、长春、南昌,等等,都是寓意很好的名字。再比如,这个保宁,“确保安宁”,明显也是一个美好的名字。
但是,“阆中”这个名字,也许更好。不然,现在应该叫“保宁”,而不是“阆中”了。据说,阆中的得名主要是因为此地山形水势的缘故。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阆”,是门高的样子。阆中四面有山,犹如高高的城门,其中筑城,故曰“阆中”。同时,嘉陵江流经阆中的这段河流,古称阆水,城在阆水之中,故名“阆中”。
与其他醋不一样的是,保宁醋除了食用外,还有药用价值,它以纯粮为料、名贵中药为曲酿制而成,是全国唯一的药醋。因此,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阆中的味道,是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味道,是阆中的标志之一。
我就是闻着醋味到的阆中。今年6月,当我踏进阆中古城时,那股酸香的醋味似乎无处不在,飘荡在古城之中。进城伊始,不时可见药醋泡脚的店,一打听,价格并不贵,泡一次只要二三十元。如果泡脚后感觉不错,还可以花上10元钱带上一壶泡脚醋回去馈赠亲友。如果不到阆中,我肯定想不到醋还可以这样玩。
当然,我到阆中,不只是为了嗅闻那独特的保宁醋味,主要是为了瞻仰那举世闻名的古城。
一
没有绝佳的风水,就没有阆中。
阆中古城首先是一座风水之城,这一点只要你登上中天楼就明白了。中天楼,又名四牌楼,位于古城纵横中轴线的交汇处,是整个古城的中心点。古城的街道以此为轴心,呈“天心十道”向东、南、西、北四面辐射开来,是古城的风水坐标,有“阆中风水第一楼”的美誉。
中天楼一楼有一块牌子,上面介绍此楼始建于唐,2006年由阆中市人民政府投资重修。中天楼高20.5米,共三层,楼门四通,宏伟壮丽,气势夺人。三层楼都挂有牌匾,从下到上分别是:中天楼、上善若水、阴阳和平。登上中天楼,周边景色尽收眼底。远处,壮阔的嘉陵江环城而过,在古代,这条大江既是天然的安全屏障,又是南来北往的水路要冲,令我想起刚才看到的“上善若水”四个大字。近处,绵延数公里的古城静卧江边,默默无言,与低吟的嘉陵江动静相宜。
回望古城,上千座民居院落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房屋多为青瓦粉墙、雕花门窗,主要体现出明清建筑特点。建筑群中不时可见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天井,那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既透光又透气。同时,也将天上的雨水集中蓄流一处,体现“万流归一、聚财四方”的理念。在中天楼一楼,我们还看到一幅阆中古城地图。古城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山围四面,水绕三方,棋盘式的格局宛如一幅天然的太极八卦图。作为风水之城,阆中不仅有城池布局为证,而且历史上还有两位风水大师定居于此,死后安葬于此。一位叫袁天罡,一位叫李淳风,他们二人生前都选中阆中城西边的一块地作为最佳穴地。死后,人们就将两位风水大师合葬在一起,称为天宫院。
我想,阆中如果不是风水宝地,两位著名的风水大师想必也不会定居于此,更不会死后葬于此。
二
到阆中古城,第二个必去之处就是川北道贡院。
川北道贡院又名四川贡院、阆中贡院,是当时四川举行乡试之地,是目前全国仅存的几处科举考试遗迹之一。
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对于广大学子和朝廷选人用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考试。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试者称为“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殿试,有机会取得当时的最高学历——进士,以及学子最为荣耀的——状元、榜眼、探花。
乡试一般是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阆中之所以有资格举行乡试,是因为它曾经做过四川的临时省会。虽然是临时省会,阆中也就成了当时全省政治经济中心,当然也是文化中心,文化中心的一个标志就是定期举行全省乡试。阆中代行四川临时省会17年间,在这里共举行乡试四科。既然要举行乡试,当然,就要修建考试用地——贡院。我们眼前看到的川北道贡院似乎仍然在述说着阆中昔日的文化盛事。
川北道贡院位于古城内的学道街,走进贡院,需要先跨龙门,并且一定要先迈左脚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过了龙门。这是极具象征意义的一步,在古代,对于广大应试考生来说,贡院是他们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贡院还有一个非常通俗易懂、很接地气的名字——考棚。贡院现存有卷棚式廊道,纵横共长50多米,左右两排是考室,各室相隔,饰以雕花。考试时按天、地、玄、黄编号,考生抽签确定自己的考室。现在来看,他们当时的考试环境并不舒适,没有空调,通风条件也不大好,每间考室只有进出小门一道,每个考生考试期间的吃喝拉撒都只能在考室里,他们的所有鸿鹄之志也都寄托在这狭小的空间里。
作为乡试地,阆中的文风很盛,文气很旺,文化底蕴深厚。自隋唐以来,科举取士的1300多年间,四川仅考出状元19人,阆中就有4名。另外,阆中还考出进士116人、举人404人,被誉为四川的状元、举人之乡。考上状元虽然值得羡慕,但并不稀奇,稀奇且有趣的是,阆中这4个状元恰好是两对兄弟,即唐代的尹枢、尹极和宋代的陈尧叟、陈尧咨。更有趣的是,尹枢、尹极两兄弟考上即退休,他们考上状元时都已年逾七十,超过当时的任职年龄,只有衣锦还乡。
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政绩,但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对兄弟状元,尹枢、尹极刻苦学习、永不放弃的精神获得了人们的尊敬,被世人敬称为“梧桐双凤”。为纪念这对兄弟状元,人们把尹氏兄弟住宅命名为状元府第,在阆中市学道街和古城入口处建立了状元牌坊,贡院里也塑有他们兄弟的雕塑。
三
大凡读过《三国演义》、看过三国影视或听过三国故事的人,一定都知道张飞。
张飞不仅是三国时蜀国的著名战将,“关、张、赵、马、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之一,而且是“刘、关、张”(刘备、关羽、张飞)桃源三结义兄弟之一,是三国中故事性最强、最家喻户晓的人物之一。
现在,我们在阆中古城又与“张飞”相遇。三国蜀汉时,阆中为巴西郡治,张飞任巴西太守,驻防阆中达7年之久。蜀国伐吴前夕,张飞被部下范强、张达所杀,头也被范、张二人带走,后来埋在云阳,只有身体葬于阆中,这就是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的来历。张飞遇害后,人们敬其忠勇,为他筑冢建祠,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汉桓侯祠。
桓侯祠俗称张飞庙,为明清时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古建筑群,占地5000多平方米,由山门、敌万楼、牌坊、大殿、墓亭、墓冢等建筑组成,其造型别致,结构精美,是四川三国文化的一大胜迹,令人想起成都的武侯祠。
在我的印象中,张飞的形象就是豹头环眼、黑脸多须,性格勇猛急躁,有时又粗中有细。讲解员的讲解,却又有些颠覆我对张飞的这些旧日印象。那位年轻的小姑娘,在讲解时,一口一个“张三爷”,一口一个“关二哥”,叫得十分亲切,仿佛张飞、关羽就是她的家人或者是很亲近的人。她描述的张飞身材高大,长相英俊,且家有资产,活脱脱一个当时的“高富帅”。她口中的张飞能文能武,识文字,擅书法,既可在外上马杀敌,又可入室为妻子画眉。
阆中人喜欢张飞是有理由的。张飞在镇守阆中期间,曾经率精卒万人,打败了曹操的上将张郃带领的三万人的进攻,取得了保境安民的重大胜利。当地百姓对张飞爱戴有加,把张飞当作他们的守护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描写的就是这次战斗,张飞假装饮酒引诱张郃劫寨,大败张郃,夺取了瓦口关。这是张飞的一贯计谋,此前,张飞入川时,曾用此计诱败过巴郡太守严颜。张郃当时也算是曹魏名将,没想到也中此招。真应了那句俗话:最厉害的招有时就是最简单的招。
张飞留给后人的记忆不仅在头脑里,还在舌尖上,那就是回味悠长、远近闻名的张飞牛肉。相传张飞在征战获胜时,会亲自动手将牛肉制作成可口的下酒菜,犒劳将士,这道菜也深受阆中人的喜爱,后人就称之为“张飞牛肉”。张飞牛肉表面墨黑,切开后肉质为棕红色,恰好与猛张飞的忠勇形象相似。
离开阆中时,我们一行都带了张飞牛肉,当然也带了保宁醋,回去慢慢咀嚼、回味阆中古城的味道。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