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12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专题报道
2018年12月29日

轻工院:砥砺前行一甲子 追风逐浪再出发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唐千惠  黄晓庆/文  程磊  刘振宇/图

轻工院院长黄明刚与邓莉博士在实验室进行技术交流

院长黄明刚(中)、副院长陈勇(左一)、院长助理连劲娟(右一)向盘石村村民发放轻工消费品安全科普读本

轻工院职工大会现场

轻工院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院成立60周年举行工会活动

轻工院实验员在进行实验操作

站立  从无到有迎来跨越发展“春天”

1958年5月,四川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的前身——四川省轻工厅科学研究所成立,其主业务为负责代轻工厅管理下属香料、糖酒、造纸三个研究所,本身设有棉纺织研究室,开展少量研究工作,全院仅7名职工。

1964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轻工研究所转向从事具体科研工作,增设食品、日化、皮革技术研究组,从下属各所调集研究人员,职工人数一下激增到80余人。科研占比日趋加重、业务结构更加成熟、人才队伍逐渐壮大,这一次的变化是对轻工院过去八年发展的认可,也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时针拨到1978年的12月18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那一年之于中国,注定意义重大,之于轻工院,也同样意义非凡。

现任轻工院党委书记、院长黄明刚说:“改革开放前,科研转化弱,改革开放后,市场放活、机会增多,极大地提升了科研的积极性,轻工院的发展也随之达到一个顶峰!”翻看轻工院的“成绩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1986至1990年的五年间,轻工院在科研方面屡屡突破。

原轻工院总工程师王勤,如今已78岁高龄,谈起轻工院1986至1990年的“五年跨越发展”,他记忆犹新。其中,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无磷洗衣粉的研发。

“做无磷洗衣粉的科研项目时,四川乃至全国几乎无人看好。但搞科研,就是要搞别人没搞过的东西。”科研人特有的“固执”在王勤等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不服输的精神,让轻工院走在了全国无磷洗衣粉研究的前列。“可以说全国第一家做成无磷洗衣粉的,就是轻工院!”记者了解到,轻工院的无磷洗衣粉小试获1990年四川省第五届发明展览会铜牌奖,而后,轻工院的无磷洗衣粉中试获1994年中国轻工业新产品奖。

事实上,这个故事,只是当时轻工院人从事科研项目的一个缩影。对于这段艰苦卓绝又让人热血澎湃的岁月,时任轻工院党委书记、院长陈缄宜,最有话语权。在他的带领下,“不服输”的精神贯彻到科研工作的细枝末节。在棚户区里搞过科研、在防空洞里做过实验。回顾筚路蓝缕的科研史,对于轻工院人来说,苦是真的,但不怕苦也是真的。无论何时,轻工院人始终保持着对科研的热忱之心。

有心人,天不负。改革开放后,轻工院食品专业开办了第一个所办产业——四川省轻工业研究所食品饮料厂,该厂开发的梅子可乐、柠檬茶、香蕉汽水、荔枝汽水、粒粒橙等饮料产品多次获奖,在成都市场深得消费者喜爱,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工厂自身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在其影响下,日化专业也于1988年9月申办了四川省轻工业研究所精细化学品研制厂,用自己的技术成果先后开发出“迷士芦荟调理香波”“迷士天然爽体香蕊”等9个品种的日化产品面市。工厂虽然起步稍晚但发展较快。1990年,精细化学品研制厂的销售收入已占到全所生产性综合收入的41%。

同样发展迅速的,还有陶瓷专业。轻工院研究的煤烧小截面隧道窑、陶瓷鲜红釉、大规格彩色玻璃艺术砖、高级内墙艺术砖、无石膏模陶瓷空心器皿机械成型技术、陶瓷酒瓶机械成型技术、聚合物乳胶建筑涂料合成技术、高结构沉淀二氧化硅等技术,多次获得省部级奖项。

聚焦高技术产品领域,轻工院同样取得不错的成果。新技术室研发的光、机、电一体化的激光衍射粒度分布测试仪,是轻工院开发的第一个高技术产品。1988年底立项,1992年通过中试鉴定,经专家检测认定:产品属国内首创,完全可以取代同类进口仪器,价格仅为进口同类仪器的七分之一,该成果也在1995年获国家轻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除了产品研发,轻工院在包装装璜设计方面也有所开拓。轻工院所设计的“沱牌曲酒”“剑南春酒”包装,分别获1987年美国国际包装技术协会PDC设计优秀奖,1990年第31届“世界历史之神奖”。

不仅如此,1988年,轻工院成立了工程建筑设计室,并获得了工程设计建筑丙级资质,1992年,轻工院获得了建设部颁发的轻工乙级建筑设计资质,先后承担了涪陵榨菜集团移民搬迁工程、四川盐边造纸厂搬迁工程、仁寿生猪一条龙生产工程等100余个项目的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纵观1986至1990年的五年间,轻工院硕果累累。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部、省、厅等各级科研项目37项,开发科技新产品二十余种。成果获部、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六项、地市级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评选为国家级新产品三项,获轻工部、四川省、成都市各类成果奖、发明奖、新产品奖等二十多项(次)。

1993年,经四川省编制委员会批准,四川省轻工业研究所更名为“四川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沿用至今。并在未来四川轻工业发展的漫长的岁月里,落下了浓墨重彩的笔画。

跌倒  技术引领破除体制改革“寒冬”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研院所转制成了历史必然。

2000年12月,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技厅等部门关于19个省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规定,轻工院由事业法人转为企业法人。

“寒冬”降临或许是意料之中,但是这个冬天,比轻工院预想的,还要漫长。

“转制后,从几十年的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不少经费都停了。资金周转困难,生产经营业务大量萎缩。”每一位受访的老员工,在回忆起刚开始转制的艰苦岁月时,都皱紧了眉头。

那时的黄明刚,正担任食品检测站的主任,他回忆道:“转制后,技术骨干调走的、辞职的不在少数,研究部门名存实亡。甚至部分院级领导也辞职了。”雪上加霜的是,曾经积累的一系列隐藏矛盾也在转制之后爆发,轻工院一时间负债累累、官司缠身、举步维艰。

有多困难?转制第一年春节,轻工院只能借钱给员工发工资,还发了一些检测站做过检测的罐头。当时甚至有不少员工认为,那可能是他们在轻工院过的最后一个年了。

但就是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在上级党组织的考察下,任命邱凤鸣为轻工院党委书记、院长。作为一名临危受命的妇女干部,她毅然决然担起了这份重任,在2002年正式接任院长一职。

开弓没有回头箭。邱凤鸣一上任,就从领导班子建设、资产财务管理、生产经营规范等入手,建立了严己自律的手册、资产管理的暂行办法、技术转让和技术合同的暂行规定与奖惩暂行条例。

而在一系列改革中,最让邱凤鸣重视的,是科研开发。“轻工院是个老科研院所,在科研方面有一定优势。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一定要抓科研开发。”于是,邱凤鸣带领领导班子,出台了科研经费和分配、奖惩暂行规定。因此,轻工院的科研开发渐增活力,有了“破冬”之势。

2001年,国务院将技术监督管理中市场流通监管行政权力移交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这给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成都站带来了一次死而复生的机遇,而该站,正是20年前,由国家轻工业部批准在轻工院成立的。

2002年,轻工院的五名职工以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成都站资质积极参与省工商局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督抽检工作,协助配合省工商局查找食品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准确、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批次检测,从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标签不规范着手,检测出一大批不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食品,其中甚至涉及到一些知名食品企业。

黄明刚说,转制虽然让轻工院痛失了不少人才、项目,但是四十余年磨砺出的、全省位列前茅的食品检测技术,没有丢失。诚信经营的理念,没有丢失。

这一份专业与诚信,让轻工院牢牢抓住了来之不易的机遇,为今后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成都站在四川省工商领域的信誉打下良好基础。黄明刚告诉记者:“与省工商局的合作是轻工院转制后的一次大转机,好口碑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检测项目落地轻工院。我们与省工商局的合作,也一直延续至今。”

基于良好的合作基础,2003年,轻工院开始大力配合省工商局,进行全省大范围流通领域食品抽检。2004年在无国家经费支持下,第一次用食品检测收入经费16万元购置一台日本岛津LC-10A高效液相色谱仪。从此开创了大型分析仪器自己购置的先河。十几年间购置数十套分析仪器,其中多台套仪器单套价格高达人民币200-300万元。

如今,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成都站也有了很多称号:国家工商总局等五部局指定的“国家消费争议商品检验机构”、国家工信部批准成立的9家“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之一、省工商等省级部门指定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检测机构”、“食品风险和评价检测机构”、“食品安全涉案食品检验鉴定机构”……

身处绝境时不放弃,拥有技术与诚信才能抓住机遇。轻工院食品检测的“金字招牌”越打越响,不仅带领着轻工院日化、陶瓷等产业一起度过“寒冬”,也为我省乃至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奔跑  砥砺前行做强四川轻工“品牌”

“寒冬”之后,便是“春天”。

渡过转制“适应期”之后,轻工院大力加强党的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人事建设,并逐渐形成科学规范的行政和科研管理体系。这也为轻工院大步向前、再创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年,轻工院协助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全川餐饮企业进行风险监测。这是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分管食品安全以来开展的首次大规模抽查工作,也是轻工院食品站在餐饮环节针对全川医院食堂、大专院校食堂、中小学校食堂等餐饮企业进行的抽检工作。

2012年,轻工院时隔多年再一次向四川省科技厅申报科技研究项目(胶体金技术在食品中快速检测运用),并获得批准。2015年底课题按照计划任务书要求结题。在此研究期间,轻工院还成立了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课题逐年增加。

2015年,轻工院成立了研发中心并下设生物技术研究所。成立当年,便成功开发了牦牛肉源性成分检测技术并投入应用,为我省藏区牦牛肉制品的真伪检测提供可靠的技术服务,得到相关政府部门一致好评。

2016年,轻工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了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卡系列产品,能对食品中的吗啡、瘦肉精成分及磺胺类抗生素成分进行快速检测,技术领先于全省。

……

科研突破为轻工院的建设添砖加瓦,轻工院在我省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随之而来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大。

2015年以来,轻工院为对口扶贫的开江县长田乡盘石村农副产品品质提供科学的保障。此外,该院还对长田乡饮用水水质、农副产品稻谷、大米、青脆李等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帮助村民增产增收,助力长田乡打造农副产品品牌。

2017年,响应中央号召,轻工院派驻驻村干部开展扶贫工作。同时,根据轻工院领导的走访调研,针对我省扶贫工作中广泛推广的花椒产业,轻工院承担了花椒天然有效成分超临界萃取技术平台开发工作,并成功利用该技术对花椒各种成分进行有效分离,形成了系统的萃取工艺流程,并且正积极配合开江县盘石村完善花椒深加工项目。

作为一个老牌研究设计院,轻工院长期保持着“只重科研”的固有思维。站在新起点上,轻工院认识到,科研要想更广泛地服务于社会,必须主动拥抱市场。黄明刚表示:“科研成果要想发挥价值,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到产业上。”

近年来,轻工院新增设了食品站业务拓展部,据黄明刚介绍,这标志着轻工院开启了现代化的市场转型。而该部门的成立,不仅使食品站成为轻工院的主营业务,贡献了全院80%的收益,还让全院营业额从2010年的600万左右,增长到2017年的3000万。而去年的营业额中,一半左右都来自企业服务。“科研和服务齐头并进,轻工院争取在三到五年内上市!”黄明刚说。

回望过去,轻工院60年风雨兼程——

共完成各类科研与新产品开发项目107项,其中食品类38项、日用化工类27项、陶瓷玻璃类34项、仪器仪表机电类8项;

完成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工程咨询设计、工程承包项目560余项,遍及18个省市;

荣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攻关奖、科技进步奖40多项、各种科技发明奖、优秀新产品奖百余项。

展望未来,轻工院追风逐浪再出发——

在科研上,轻工院将加大投入力度,加大成果转化,施行与大学、其他科研院所横向合作,做好部、省级资源对接,逐步恢复和突破曾经超强的科研能力;

在技术服务上,轻工院将继续给企业做好技术示范,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助力企业提质增效,配合职能部门搞好四川食品质量安全;

在产业发展上,稳住食品检测基础的同时,强化上下游延伸,围绕行业服务对象加大科研投入,聚焦军民融合项目,促进全省优质茶酒产业发展及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

在市场化道路上,轻工院将遴选优势项目,优先发展,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实现全院的快速增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年过半百”的轻工院回想起曾经历的艰苦岁月,多了一份坦然。黄明刚说:“阻力是历史的必然,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只能通过发展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来抵消。”

六十年酸甜苦辣已成过往,如今的轻工院正深耕科研技术、开拓市场业务、肩负社会责任。更好的明天正等着轻工院人去创造!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