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灌河东去入海流
——谨以此文献给黄海之滨的响水
◎吴万群 施从娈
响水,江苏响水,响水以东是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黄海。
响水位于黄海之滨。这方热土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杰地灵,前景无限。
这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这是一次大型文学采风活动,70多位响水本土作家面朝大海,伴随着一阵阵黄海浪涛的声音,伸开双臂,高声呼喊:“大海,我们来了!”
为了“向海而歌”,此次我们是有备而来,有的肩挎相机,有的手捧手机,有的怀揣纸笔,走进滩涂、海港、工厂、盐田、港城、学校,用心记录和书写响水沿海开发的时代变迁、非凡成就。
灌河东去入海流,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我们是大海的儿女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首歌特别流行:大海啊,故乡。歌词大概是这样的: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
记得好多年以前,在大多数响水人的心目中,除了大潮河、中山河、响坎河、黄响河,很少想到或提及到大海,好像大海离我们很遥远,甚至把大海视为天之尽头。
随着改革开放春天的到来,特别是随着交通和交通工具的改善,人们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哇,原来我们并不属于一个小村庄,也不属于一两条大河,响水县城向东再向东,对,这里就是浪花飞扬波涛汹涌的黄海。
从此,我们确信,大海就在响水不远的地方,甚至大海就在我们响水亲朋好友的家门口,晨起看日出,薄暮观日落,天天聆听惊涛澎湃的声音。还有海鸥、大鱼、货轮、军舰等,也时常被我们尽收眼底。
原来我们也是大海的儿女啊!
因为喜欢,也因为自豪,我们经常相约于大海边。
“哗哗——哗——”一浪接着一浪,海浪发出一阵阵惊人又震天动地的吼叫!“哗哗——哗——”大海向我们展现了它雄伟豪壮的气势!
我们与大海都是零距离的接触。每走近一次,每观赏一次,就多了一份对大海的了解和喜爱。
曾经的我们,只把自己当成黄河儿女、灌河儿女,如今我们还是名副其实的大海的儿女。
如果你不信,硬要我们通过充分的例证来佐证,好的,这里不妨让我们向你一一道来:
远古时代的响水,这里海浪滔天,海鸟翱翔,鲸鱼戏逐。
据考证,响水的历史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云梯关附近就有点状墩台聚落。宋代著名诗人米芾有诗云:“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黄河夺淮夹带大量泥沙而下,逐渐将云梯关以东浅海淤积成陆。打那,先民们在此踏浪而行、逐水而居,捡螺捉蟹、瓢舀鱼虾,采集野果、农牧狩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响水地名的由来,也与大海有着直接关系。清乾隆年间,这里被称为吴集,嘉庆年间改称响水口,即当时的吴集因紧依灌河,由于灌河河床陡深,黄海潮涨潮落之时,支流跌水发出轰鸣,数里之内皆闻水响,因而遂以“响水口”而名。
潮起潮落,跌水轰鸣,汇聚成河,直泻黄海,没想到当年灌河和黄海联袂为我们打造出一个富有韵味的“响水”地名。
千真万确,响水就是中国江苏东部沿海的一个县份,我们就是这片水域水色呈土黄色的大海的儿女。
黄海之滨的一颗明珠
这颗黄海之滨的明珠正是响水。
响水东临黄海,隶属于江苏省盐城市,县域总面积1461平方公里,人口62万。
将响水美誉为黄海的一颗明珠,充足的理由起码有以下几点:
因水而名。唐朝时期,古淮河从响水黄圩镇的云梯关入海。云梯关是历代的交通要冲、海防重镇,被称为“江淮平原第一关”“中国最古老的海关”。现在的响水,南部有中山河,西部有通榆大运河,北部的灌河素有“苏北黄浦江”之称。灌河和中山河是流向黄海的两条大河。《西游记》里描写的二郎神大战灌江口正是指响水的入海口,即灌河口。
历史悠久。“新石器文明”和“江淮文明”在这里碰撞,“海洋文化”与“故道文化”在这里交融。早在1928年响水地区就建立了共产党组织,是新四军、华东野战军战斗过的地方。这里既有海的大气厚重,又兼具河的婉约灵动;这里既有现代城市的速度与激情,也有着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资源丰富。响水拥有43公里黄海岸线、46公里灌河岸线、1600平方公里的海域,临海临河临港拥有大量腹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灌河入海口的响水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5万吨级船舶可停靠。由港出外,与沿海、沿江各省市诸港相通;出港越海,与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航。
区位独特。响水是“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响水与苏南、上海地缘相近、经济相融、人文相亲,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现实联系。响水境内高速高铁直达长三角地区,距离盐城、淮安和连云港国际机场车程均在一小时之内,交通十分便捷。
生态醉美。通过精心规划、建设、管理,响水“颜值”与“气质”不断提升。云梯关下,绿荫遍布,森林小镇空气好;韩家荡里,莲花飘香,无数游客忘归返;滩涂湿地,鹤舞鹭飞,水天一色景如画;灌河南岸,芦花摇曳,浪花朵朵映夕阳;响水湖、东鸣湖畔,鸟语花香,休闲胜地逸兴浓。
洋溢乡愁。响水,融吴风越韵、集南北灵秀,既有“南国之俊俏”,也有“北国之豪放”的独特风土人情。走进乡村,民居洋溢“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漫步城市,居民表示“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好客。传统丰盛的“八大碗”、诱人味蕾的“灌河三鲜”、常食不厌的百叶、粉丝、牛羊肉等“舌尖上的美味”,让南来北往的游子品尝到“家的味道”。
这就是响水,我们美丽的家园,黄海之滨的一颗明珠。
如果外地读者读到上述这段文字,那就是我们写给你们的“邀请函”,如果有一天你们真的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相信你们定会爱上这颗黄海之滨的明珠——响水。
勤劳勇敢的响水人民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响水这方水土是黄河、黄海的馈赠。但是,历史上的黄河、黄海,特别是黄海没少给响水人民带来灾难,其中要数台风、海啸等突发性灾害为多见。
据1996年版《响水县志》记载:“民国28年(1939年)农历七月十六的大海啸,海水漫过海堤到达陈家港、海安集、新荡、李家圩、大有舍等地,水深3尺至5尺。侉套至灌河口一线淹死民众9000余人。”
由于曾经的响水境内是汪洋大海,加之成陆后多次海啸和海堤决堤,使得这方80%以上的土地成了重度盐碱地,因而被当地民众戏称为“春天盐霜白茫茫,夏天遇雨水汪汪,秋天收成没指望,冬天闭门去逃荒。”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响水,被人们称为“苏北兰考”。当时响水的贫穷是出了名的,几乎是“吃饭靠粮站,烧草靠煤炭,生产靠贷款,用钱靠救济。”竟然还有一个顺口溜这样嘲讽道“小小张黄六,直通华东局,穷得叮当响,中央也明白。”没错,这就是当年响水贫穷落后状况的真实写照。(上)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