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9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特别策划
2019年09月30日

我骄傲!我是共和国同龄人(二)

楼金德:不忘来时成长路  实际行动“写忠孝”

“能与新中国同岁,能作为新中国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我感到很自豪。”1949年10月出生的楼金德,是县人力社保局的一名退休干部,谈到和新中国共同成长的70年,他特别感慨,“我经历过解放初期的食不果腹,体验过计划经济时的节衣缩食,面对过上山下乡的迷茫,更为改革开放的成绩欢呼自豪。70年来,我们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楼金德出生在东阳市六石镇一个普通家庭,1968年他参军入伍,四年后调到了遂昌县人武部工作。“在上车前,是在路边简陋的民房候车,但是一到遂昌,入目的是那时新建的遂昌客运站,也给了我们这些外乡人一丝鼓舞。”谈到对遂昌的第一印象,楼金德记忆犹新。

让楼金德没想到的是,他这个“外乡人”在遂昌一住就是47年,“大半辈子都在遂昌,我也算得上是个本地人了。”从部队走出来的楼金德总有一股子军人的坚韧,不论什么工作他都是踏踏实实、不骄不躁地完成。1993年,楼金德调到原遂昌县人事局后,开始分管联络乡镇、社区的工作,“我的联络乡镇是龙洋乡,那时候的交通条件比较差,一些村民出行十分不便,尤其是内龙口自然村,每到下大雨河水上涨的时候,村民们连村子都出不来,我和几个同事就想着帮村里造座桥,方便村民出行。”楼金德回忆道。

为村里造桥的想法得到了村民的支持,但购买造桥材料的资金却让大家犯了难。“我们几个同志只能厚着脸皮,去每家单位筹钱,连造桥的设计费用,也是我去和交通局‘申请’了‘免单’。”说起这段四处筹钱的经历,楼金德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充满干劲的岁月。单位牵头筹钱,村中邻里出力,一座铁索桥成功在内龙口村架了起来。

兢兢业业35载,2007年楼金德迎来了自己的退休生活。“休养身心、与时俱进、关注时政、孝顺长辈”这是他从县人力社保局副局长位置上退下来后一贯的生活准则。退休后的楼金德并没有闲着,他除了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公益,还先后被县委组织部、县纪委等单位聘为监督员。

此外,在邻居们眼里,楼金德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孝子,现今已60多岁的他每天要负责照顾三位老人和一个小孩的起居生活。“很多人都以为我家三个老人是我的父母,但其实我父母都在东阳,这三位是我的岳父、岳母还有我女婿的外婆。”楼金德告诉记者,因为女婿在杭州工作,外婆没人照顾,他就干脆将三位老人接在一块住,方便照顾。

“如今国家日渐强盛,生活也是越过越好了,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和祖国一起,永远昂首奋进、朝气蓬勃!”楼金德语气中充满坚定。

记者  郑雨薇

 

成力雯:兢兢业业坚守岗位50年

昨日,记者在县人民医院初见成力雯时,就被她爽朗明媚的笑声感染了。今年已70岁的成力雯依旧神采奕奕。“成老师她心态好,人又热情,看上去很年轻。”县人民医院离退休办公室主任叶爱香这样评价道。

1949年3月,成力雯出生在丽水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父母都是医院职工。初中毕业后,成力雯考入浙江省卫生学校,就读中药专业。1968年,成力雯被分配到遂昌县人民医院。从此,便是一生。

在医院工作期间,成力雯兢兢业业、勤奋努力。“我刚开始工作时,医疗条件还很落后,县人民医院只有内科、外科等寥寥几个科室以及六七十名医护人员,医院也只是两幢两层小楼。”成力雯说,遂昌是山区,交通也非常不便,那时候她每次回丽水看父母都要花大半天时间。

“那时候医院连宿舍都很紧张,我毕业时,是和另一个同事挤在一间,而这个同事还有两个孩子,她老公在乡下工作,周末回来时,我只能出去借宿。”成力雯说,大概过了半年左右,她才有了一间小小的独立宿舍,虽然里面只能放一张单人床和桌子,但她已经很满足。

艰苦的条件让年轻的成力雯得到了锻炼,磨砺了意志,在忙碌的工作中她不断得到成长。1978年,她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由于工作出色,上世纪80年代,成力雯开始担任县人民医院院长、党总支副书记等职务,期间,她先后当选为第九届、第十届县人大代表,多次被评为县级、医院的优秀党员、优秀妇女工作者。

“成老师曾做过两年的后勤副院长,就是那两年,她从100多斤瘦到80多斤。”叶爱香告诉记者,有一次医院的化粪池满了,没人挑,成力雯戴上草帽,顶着夏日高温,走上街头,去找挑粪师傅。

2004年,成力雯退休。因为医院人员短缺,她又被返聘

在医院中药房工作,一直到去年,她才真正离开工作了整整50个年头的县人民医院。“虽然我不是出生在遂昌,但我对遂昌特别有感情,尤其是县人民医院。”成力雯说,她曾有机会调离遂昌去丽水,那边房子都给她安排好了,但经过考虑,她还是选择继续留在遂昌。

记者了解到,从成力雯父母算起,她家四代人都从医。“我父母是医生,我儿子儿媳都在县人民医院工作,孙女在温州医学院学中医,今年已经大三。”成力雯告诉记者,她和新中国同成长,她家四代人和中国的医疗事业共奋进,“从建国初的落后,到如今医疗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让我感受到中国真的越来越强大了。”

“在医院工作了50年,现在退下来了,确实有不舍。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将我的‘毕生所学’传授给下一代,让他们代替我,为遂昌的医疗事业继续添砖加瓦。”

记者  张春玲  通讯员  吴蕾

 

张树顺:甘于平凡  懂得平凡  向往平凡

“拉着爷爷的手,回家咯。”每天下午4点左右,张树顺就会将自己打扮精神,准时去学校接孙子放学。“现在的小孩子是真幸福,不仅吃好穿好,上下学还有家长接送,跟我们那个年代真的是没法比。”正式退休后就和妻子搬到县城帮忙照看孩子的张树顺说,在他像他孙子这般年纪时,别说读书了,能吃饱饭就已经很满足。

出生于1949年7月的张树顺,老家位于柘岱口乡毛阳村。1968年,他毅然选择参军入伍。“当时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也无书可读,所以当兵就成了我最好的选择。”张树顺说,因他在部队里表现突出,先后担任了班长、副排长,并在此期间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在多次被留队后,1976年我正式退伍,家人都劝我不要再回到老家那穷乡僻壤里去了,但是当时我看到柘岱口乡的公路开通了,而且年迈的父母又都还在老家,所以在听到县广播电视台下属的柘岱口乡广播站招人时,我心动了。”张树顺说,对于他来说,即便外面的世界再好,家乡才是他最想停靠的港湾。而且,自己身为一名党员,就要懂得为人民服务,甘于享受平凡。

广播作为当时农村老百姓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张树顺的工作虽平凡但却意义重大。“当时广播站就两个人,所以我们必须对稿件的采编、播报,机器的检修等工作都样样精通。”凭借着踏实肯学的那股子劲,没多久,张树顺就从一名门外汉成长为骨干力量,并先后获得优秀通讯员、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即便是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站发展成广播电视站,他在岗位上也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转眼间到了2006年,张树顺正准备从柘岱口乡广播电视站站长的职位上退休时,柘岱口乡政府却又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想要返聘他担任乡政府信访接待员一职。“既然党和群众有需要,自己也还吃得消,那就没有理由推卸。”于是,张树顺毅然放弃了即将到来的悠闲退休生活,又一头扎进了工作中。

虽从未接触过信访工作,但依托自己多年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张树顺在信访接待员的岗位上同样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并在2009年获得市级信访先进工作者称号。“我做的都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根本不足挂齿。”张树顺告诉记者,他在办公桌上写上了自己的座右铭“甘于平凡、懂得平凡、向往平凡”,他将不忘初心,为之而不懈努力。

记者  张巧燕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