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2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仙女庙
2021年02月04日

宗元鼎的《广陵迎春歌》

朱毓麒

在农耕社会里,为鼓励农耕,发展生产,立春这一节气,对于农事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如俗话说的那样:“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从官方到民间都非常重视这个节气,并逐渐形成一些固定习俗。“诗鸣江淮间”的清代江都诗人宗元鼎在他的七十六句长诗《广陵迎春歌》中,就为我们再现了清初广陵立春之日盛大而热闹的场景。

迎春——宗元鼎在诗中写道:“六街轰动说迎春,土牛勾芒门外列”“吏员骑马奠春归,太守簪花服著绯”“乐人纱帽端袍笏,舞判驱傩供驰突”“迎春亦用采莲船,中有罗裙唱采莲”“三十六般好台阁,例应行铺牙人作”。

由此可见,迎春的仪式非常隆重。立春之日,地方官员要身着朝服,带领士农工商各式人等,在仪仗队伍引导下,一路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像出会那样,到县邑东郊祭拜事先制作好的土牛与勾芒,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将其迎接回城。

所谓勾芒,是传说中的草木之神、生命之神。它本为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立春之日,则化为手执柳鞭的牧童。土牛,为泥塑,腹中空,事先塞满五谷。

打春(抢春)——官署将勾芒与土牛迎接回城后,先由官员鞭牛三下,紧接着,百姓就会一拥而上,将春牛打碎。这时,土牛肚里的五谷洒落一地,人们为图吉利,便欢笑着将散落的五谷和土牛的碎泥块哄抢回家。据说,将抢回的五谷放入家中盛粮的窝折,就会仓满粮足;将抢回的土牛碎块放进家中牲畜圈,也会槽头兴旺。这些,都寄托了先民对人勤春早的信念与向往,表达了对农业丰收的企盼。

宗元鼎在诗中也有叙述:“土牛干支分五色,勾芒持鞭亭上立”“环击土牛送寒气”“如何此土好繁华,当时年熟颇堪夸”“白金二钱米一石,鸡豕鱼虾满巷陌”。

游春——迎春抢春之后,打扮一新的人群,就会跟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有马披、舞判和荡湖船等仪仗队伍后面,在大街小巷穿行。人们边走边舞,尽情游玩,开始了踏青的步伐。

宗元鼎在诗中也有描写:“真花假花帘外卖,三五二八头上戴”“直为佳人鬓边春,通草剪绢花鲜新”“参春先自琼花观”“烂春人挤大东门”“春归直过太平桥”“处处鸳鸯七十二,沉香浓郁连朝昏”。

咬春——在立春这一天,人们还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明代《酌中志》就载有“立春之时,无贵贱嚼萝卜,曰咬春”。这既有迎春的意味,又有预防疾病的意思。因为萝卜具有解困、通气、防疫的功效。另外,还有吃春饼的习俗,即将面粉和水擀成薄片烙熟后卷菜食之。

宗元鼎在诗中也提及:“家家堂客酌春酒”“盘中春饼薄如纸”“江笋仪芹味香美”“芦菔咬春清似水”。芦菔,即萝卜也。

宗元鼎的可贵之处,是在《广陵迎春歌》长诗中,不仅写出立春日扬州官府迎春的盛况与习俗,还调转笔头,直面现实,道出了低层百姓在春荒之时生活的艰辛。最后,他在诗中写道:“于今纵有客商翁,土著无人不困穷”“担薪担菜皆贫儿,妻孥灯火酌春巴”“公钱私债迫呼急,春光翻使增悲泣,可怜三十年间春,吃泥吃树春天人。频年幸转丰年泰,编户依然无所赖”,为我们披露了所谓康乾盛世之下农村的真情实况,农民吃树皮,吃“观音土”的惨状。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