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0年10月20日
盘点涟水方言里的俗语(补记一)
——涟水方言概说之四十二
■ 万洪勇
语言是思想意识的载体,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种种经验和观点必定也会在方言里有所体现。就如父亲曾告诉我的,人是泥身子,所以身上的灰永远洗不尽,人这一生是“土里来,土里埋”。这样的认识显然是受到了女娲捏黄土造人这一古代神话的影响。另外,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们,认识上往往有相通之处,只是话语表达不同而已。如心理学上有一条定律,感受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对冷暖甘苦等等的感受莫不如此。这条定律的教科书话语到了日常生活中则有另外的表达,如“喜新厌旧”“小别胜新婚”“熟视无睹”“少见多怪”“见怪不怪”“虱多不痒,债多不愁”之类,涟水方言里也有几句话与此甚为契合,曰“亲戚远来香”“食饱无滋味”“乍养小猪筛细糠”。亲戚远来香很正常,因为相隔远,必非长相处,自然显得很香分了;若是家门口的亲戚,常来常往的,麻木了,亲戚上门自然不会当回事,小孩之间可能还会常常打架吵架呢。食饱无滋味说的是饮食要节制,吃多了没意思,吃了又吃叫“菜吃”,既无必要,又显得没得品。乍养小猪筛细糠说的是乍养小猪很上心,喂养小猪很讲究,这种情状涟水话还有个词语来形容,叫做“新兴头”,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分钟热度”。大人教育小孩少不了要说,人要有常性,凡事要带得常,不能新兴头。当然,乍养小猪筛细糠这样的过分讲究也是不足取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感受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弱是客观规律,心智正常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一点,如果感受不到就不免有点麻木迟钝了,所以对于看热闹,涟水方言里有这么一句话,叫做“聪明人看一眼,呆子看到顶天晚”。鲁迅先生不是曾痛感于中国看客多,将此归于人们的心理麻木吗?如此说来,涟水方言这句关于看热闹的俗语跟鲁迅先生的思想还有暗合之处呢。
还有一种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叫做“贵古贱今”“贵远贱近”,意思是认为古代的比现代的好,远处的比近处的好。这种社会心理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古人就有初步揭示,到了汉代,思想家王充进了一步,对此作了精辟的分析归纳,直言“古有无义之人,今有建节之士,善恶杂厕,何世无有?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贵所闻而贱所见。辩士则谈其久者,文人则著其远者。近有奇而辩不称,今有异而笔不记”,其中“高古而下今”即指“贵古贱今”,“文人则著其远者”“近有奇而辩不称”即指“贵远贱近”,而“贵古贱今”和“贵远贱近”都源于“贵所闻而贱所见”。东晋的葛洪则言:“俗世多云: 今山不及古山之高,今海不及古海之广,今日不及古日之热,今月不及古月之朗。”到了今世,则有“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的讥讽之语。当下的话语里所出现的 “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父母”之类的这种“别人家的......”话语范式,其实质也正是“贵远贱近”的心理表现。
对应“贵远贱近”,涟水话里有两句俗语,一是“隔锅饭香”,一是“当地不养货郎子”。隔锅饭香,说的是同样的饭食人们往往喜欢吃别人家的,甚至别人家的不如自己家的都还喜欢别人家的饭食,小孩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当地不养货郎子”与“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意思相同。“货郎子”即货郎,货郎在涟水话里还有个代称,叫做“挑八根系的”。货郎不限于“郎”,也有妇女干这一行的。货郎的售货方式是挑着担子走村串乡、走街串巷,货郎一边用插口箫吹着简单、固定的调子,一边不紧不慢地吆喝几声,以此招揽沿途的顾客。一副担子两个筐,一个箩筐四根系,故称货郎为“挑八根系的”。货郎几乎都是外路人,鲜见当地的货郎,因为当地货郎不被当地人待见,所以才有“当地不养货郎子”的说法,其中恐怕既有货郎其人的因素,又有货郎其货的因素,总之,应该是“贵远贱近”的心理在起作用。“货郎子”的“郎”在涟水话里音变为普通话的第一声,音同“咣啷”的“啷”,与黄鼠狼的“狼”在涟水话里音变为“啷”的情况相同(涟水话不说三个字的“黄鼠狼”,而是说两个字的“黄狼”,如“黄狼下老鼠——一代不如一代”,还有“黄狼裹单被”,指的是一种食品搭配吃法,即千张裹油条或千张裹馓子)。
一般说来,俗语都是眼前见识、人所共知,大都作为特定场合下的固定说辞,可作教育、劝解、宽慰的道理,可作搭讪、拉呱的话头,亦可作场面上的套语,工具性极强。小孩不情愿穿哥哥姐姐已经穿不上的旧衣服,父母就会立马取出“理”器,说是“大穿新,二穿旧,三穿破衲头”,说得郎朗上口、天经地义,不由小孩不服气。这句俗语与那句风靡全国的描述雷锋艰苦朴素生活作风的警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外甥不听舅舅的话了,舅舅就会当仁不让地搬出一件“法”器,说是“无舅不生,无舅不长”,一准能将外甥收服。“老作子”压制后辈振振有词,说是“上人再不好也是上人”;后辈则打开宝典,针锋相对,说是“孙子有理告太公”。提媒的也要倚仗俗话的武库,遇到双方家境相仿的,便底气十足地说是“笆门对笆门,板门对板门”,俨然天造地合;遇到两下自身条件差异大的,提媒的便说是“一块馒头一块糕”,老天爷有眼,搭配得正好;遇到一方对另一方本人很满意,但对其家庭不待见的,提媒的依然是难不倒,一句“买猪不买圈”的巧妙设喻往往就能打消当事人的疑虑;即便是遇到一方访得另一方的体味问题,提媒的还是不慌不忙,说是“古人话语,一人一味,十人九臭,这事谁也说不清,投缘就好”。劝人戒赌,高才的文人制出半副对联,说是“三鸟害人雅雀鸽”,其中的“雀”指麻雀牌(麻将),“鸽”指彩票,说得很是警醒、痛彻和巧妙。在这一点上,我们涟水的俗语一点都不比文人的对联逊色,且待下篇再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