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08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九峰副刊
2020年08月14日

夏夜乘凉

阅读量:1051    本文字数:1434

■林允华

夏日的夜晚,深蓝的天空中群星璀璨。大槐树上知了“吱吱”地叫个不停,玉米、毛豆、南瓜混种的园地里,纺织娘不时发出“唧唧”的叫声,还有在那路边的古墙洞里,蟋蟀也不示弱,“叽叽叽”的声音时高时低,它们共同奏响了一曲动听的夏夜交响乐。

儿时的我,躺在店柜门板铺成的床上,一边数着星星,一边听着“交响乐”,很是惬意。不一会儿,一阵微风飘来,十分凉爽,我转身一看,原来是忙活了一天刚歇下来的母亲坐在旁边,拿着纸扇为我扇风,我的心头顿时感到甜滋滋的。

那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扇没进家庭,空调更是闻所未闻。夏日的夜晚,找个地方乘凉是大家共同的想法和行动。大院子里的人们,会把躺椅、席子、木板、长凳等从家里搬到道地上来,大家不分你我,坐着、躺着,说笑、嬉闹、侃大山,反复说着:“今晚多热啊!”勤快的妇女们会拿出针线活、手工活,在黑灯瞎火下忙碌,若是月明之夜,忙活的人会更多。整个大院子就像一个大家庭,充满着欢笑声。

我家是临街的房子,前门是天长街,后门是种着很多花木的王家小院,容纳不了太多人。因而,那时候我和家人都会在街边自家屋檐下乘凉。每年的端午过后到中秋,大约三个月的时间,除了下雨天,几乎每个傍晚我们都是在家门口度过。

每天下午太阳西沉之后,晚饭之前,我们都会端来一大盆水,将门前这片发烫的路面浇湿,清扫干净。又将卸下来的店柜门板也用清水擦一遍,放在一旁。吃过晚饭,收拾完毕,洗了澡,一家人就先后到门口乘凉。这时,刚才被水浇湿的路面已经被风吹干,不再发烫。微风再起时,大家就会感到一丝凉意。我们搬出长凳,放下店柜门板,就成了一张张小小木板床。

那时候,我家人口较多,母亲和妹妹是没福分享受这“木板床”的,除了父亲偶尔在家躺躺,它就成了我们几个兄弟的专用品。我们街坊邻里都关系融洽,邻家小伙伴们偶尔也会来占用我们的“木板床”。有时候,一下子围来很多小伙伴,几张“木板床”躺不下,也坐不下。这时,有人会提议去抓知了、纺织娘等。

那时候的黄岩城里,夏夜乘凉的最佳位置,还是四面通风的桥头、巷口。在天长河还畅通的时候,每到夏日傍晚,我家附近的火药桥、猢狲桥、施平桥、南浮桥等桥头上,总会聚集很多人。还有斗鸡巷口、横街口,因为有店铺和路灯,乘凉的人们更是挨挨挤挤。在这些地方,既可了解黄城发生的各种新闻,又可听到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的黄岩民间故事。有时候,也可以享受到比较正宗的中国古典大书。要是在家门口的小“木板床”上躺厌了,我也会到这些地方凑热闹。

那个年代,文化生活匮乏,除了一些自发的说唱、讲大书外,还有一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利用夏夜乘凉之际,开展一些文体活动,美其名为“乘凉晚会”。有一段时间,黄岩城里的“乘凉晚会”比较时兴,给人们的夏夜乘凉增加了许多乐趣。

正常情况下,中秋节往往是夏夜乘凉的高峰期和消退期。中秋之夜,当一轮明月从九峰山顶腾空而出时,黄岩城里及周边乡下的群众会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地向黄岩大桥涌动。中秋傍晚大桥观潮,是那个年代黄岩人的一个习俗,也是夏夜乘凉的最高峰。中秋过后,天气渐渐转凉,火热的夏夜乘凉开始消退。

一阵秋雨过后,知了的叫声渐行渐远,纺织娘也已息声,蹦跶不了几天,蟋蟀已经转移洞穴,来到了人们的房间内。黄岩有句俗话,“蟋蟀叫进间,家家讨被单”。这个时候,天气已经转凉了,夜晚乘凉悄悄地结束了。

几十年过去了,空调早已进入家庭,炎热的夏天对现在的人们,似乎没有太大的感觉。夏日之夜找地方乘凉,已成了过时的话题。但是,在我的心中,夏日之夜乘凉还是那么富有诗情画意。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