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十四 十五版:开游节专版
2016年05月16日

葛洪其人与葛洪文化

“葛洪文化”,是指葛洪及其族人和传承者,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通过著述和实践所创造的,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国历史文化。深入研究葛洪文化,对于促进我国的科技和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宁海为中心的宁波各地,散布有丰富多彩的葛洪文化遗存,聚居着葛氏宗谱明确记叙的葛洪后裔近4万人。公元1119年,宋徽宗敕封宁波六地葛氏宗族,确立了葛洪后裔传承唯一的国家法定地位。

 

葛洪其人与葛洪文化

最经典的葛洪画像

一、葛洪生平简介

葛洪(283—243):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丹阳郡句容(江苏句容)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道学家、炼丹家、化学家和医药学家,被列入中国历史上100个最有影响的人。葛洪出身江南士族和道学世家。其祖父葛奚,三国仕吴,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职;从祖葛玄,是三国著名方士。其父葛悌,吴亡仕晋,历迁邵陵太守。葛洪出生于洛阳,幼年随父肥乡(河南邯郸)和邵陵(湖南邵阳)任上;13岁其父病死邵陵,家道中落,辗转返回到家乡句容。其后,历任将兵都尉、伏波将军、广州刺史参军,赐爵关内侯,召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后被荐散骑常侍,领大著作,葛洪皆固辞不就。及闻交趾产丹砂,求为句漏(广西北流)令,遂率子葛渤和侄葛望、葛世南行,为广州刺史邓岳所留,乃止于广东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著作不辍。晋康帝建元元年(343年),卒于罗浮山,享年61岁,归葬江苏句容西山。

葛洪师从葛玄弟子、东晋大儒和道学家郑隐,悉得其法。后又师事著名道医学家南海太守鲍靓,并娶鲍靓女儿炼丹家医学家鲍姑为妻。葛洪一生著作宏富,学问广博,令人惊异。葛洪的主要著作有《抱朴子》内外篇、《神仙传》、《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等60多种。其主要成就跨越道学、医药学、养生学、化学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

综合史家最新各方观点,确定葛洪生卒年和墓葬地。旧唐志、新唐志和各地方志以及宗谱等,均记载葛洪享年81岁。

 

二、葛洪的主要成就

1、葛洪是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和养生医学的先驱和伟大的实践家。

葛洪记载的“天花”病、沙虱毒、狂犬病,比西方最早的记载,分别早500年、1500年和1000年。葛洪还是最早记载结核病和脚气病防治的医学家。葛洪使用青蒿鲜汁治愈疟疾,为后世抗疟疾药物的开发奠定了最可靠的基石。屠呦呦由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葛洪的“黄连解毒汤”,对2003年“非典”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临床治疗作用。葛洪的养生学成就,包括按摩、导引、辟谷、存思等健身术和服饵、食疗和驻颜等服食术以及房中养生术。

2、葛洪的炼丹术,对于近代化学,尤其是药物化学的贡献,为世界科学界所公认。葛洪记载的硫化汞合成、消解水银方法、水银软膏治疗皮肤病和“水银丸”治疗“大腹水肿”、从砷化合物中分离出单质砷等六项技术,比较欧洲最早记载,分别早了900年、800年、1400年和900年。葛洪还记载铜砷合金和银砷合金的制法。葛洪利用水银(汞)溶解多种金属的特性所发明的鎏金技术,一直运用到现代电镀法发明之前。

3、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是中国道教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奠定了中国神仙道教的神学体系和理论基础。由葛洪奠基开创,葛巢甫构造《灵宝经》和陆静修、陶弘景的继承发展,江南士族道教团队,完成以神仙道教改造旧天师道团,创立了官方化的正统道教。道教三清神灵体系的创立,归功于葛洪及其从孙葛巢甫。

4、葛洪的其它成就。葛洪世俗职务主要是军职,由将兵都尉、伏波将军、广州参军,关内侯到咨议参军。其主要著作之一的《抱朴子外篇》,是其尊道贵儒的儒家巨著。葛洪的其它成就涉及军事、哲学、文学、音乐、美学诸多方面。

 

三、葛洪文化及其宁波后裔

所谓“葛洪文化”,是指葛洪及其族人和传承者,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通过著述和实践所创造的、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国历史文化。南朝齐梁间,葛洪长子葛渤的四世孙、次子葛勋的五世孙先后迁居宁海。公元1119年,宋徽宗敕封宁波各地葛洪后裔府号。

 

葛洪的化学成就

葛洪炼丹图

葛洪的炼丹术,对于近代化学,尤其是药物化学的贡献,为世界科学界所公认。他的画像曾经挂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全球著名科学家画廊中,受到后人的尊敬。以葛洪为代表的中国炼丹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12世纪传入欧洲,与西方炼金术一起成为西方近代化学的起源。英文chemistry“化学”的本义就是“炼丹术”。

1、葛洪的《抱朴子》中,“金丹篇”以用无机物质炼出所谓长生仙丹为主;“仙药篇”以讨论植物学的“五芝”为主;“黄白篇”以所谓人造黄金白银为主。在这三篇中,详细记载了升华、蒸馏等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设备,为后人研究化学反应过程提供了宝贵经验,对促进制药化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中记载硫化汞的合成,比欧洲合成硫化汞的13世纪的拉丁Geber早了近900年。

3、葛洪在《肘后方》中,已经把水银制成软膏来治疗皮肤病,并详细记载了制备方法。反观欧洲,10世纪beid记载了水银软膏,12世纪gerard发现“消”水银方法,比葛洪分别晚了600年和800年。葛洪还记载了以水银和椒目等制备的“水银丸”,用来治疗“大腹水肿”;比西方1886年jendrassik发现水银制成丸剂用作利尿剂,早了1400多年。

4、葛洪在《神仙金汋经》记载了汞齐的生成和利用金汞齐给铜、银器表面镀金的方法。

葛洪利用水银(汞)溶解多种金属的特性,生成汞齐。再将液态的金汞齐合金涂于铜、银器表面,再加热烘烤挥发其中水银,即得到镀金器。这种鎏金技术,一直运用到现代电镀法发明之前。

5、葛洪在《抱朴子·仙药篇》记载的从砷化合物中分离出单质砷,比西方化学史认为最早的十三世纪日耳曼炼金家53大阿尔伯特。马格努斯早900多年。

6、葛洪在《抱朴子·黄白篇》记载雄黄点化“黄金”,也即铜砷合金的制法。

7、葛洪在《抱朴子·黄白篇》中,还记载了硫化锡的制作方法和铅的化学反应。他将铅丹与植物油熬炼成铅膏药,用于解毒和收敛,是民间的外科常用药;并将其用于口腔疾病中,作为龋齿的填充剂,并形象地称之为“齿疮贴“,可谓世界首创。

 

葛洪的医药学成就和传承

一、中国医王葛洪的医药学成就

葛洪是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和养生医学的先驱和伟大的实践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医王之一。其现存的主要著作有《肘后备急方》、《金匮药方》和《抱朴子养生论》等。

1、葛洪在世界医学史上首次记载“天花”这种烈性传染病,比西方认为最早记载天花的阿拉伯医生雷撒斯还要早500多年。以后,中国古代预防天花的种痘术传入欧洲各地,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对于人类的卓越贡献。

2、葛洪对沙虱毒(洪水热)这种东亚特有的地方性传染病的记载和病因学认识,比西方最早记载的美国医生帕姆,还要早1500多年。

3、葛洪记载对“狂犬病”的防治方法,比西方最早的法国医生巴斯德,还要早1000多年。

4、葛洪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观察和记载“结核病”的科学家。葛洪记载对“脚气病”的正确防治,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

5、葛洪使用青蒿鲜汁治愈疟疾,为后世抗疟疾药物的开发奠定了最可靠的基石。青蒿含有不同于奎宁的新型抗疟物质;20世纪80年代,屠呦呦为首的科学家团队以此制取了一种新型的具有高效、速效和低毒的植物类抗疟新药“青蒿素”,取代对疟原虫已产生耐药性的“奎宁”。这不能不说是葛洪对人类健康一大贡献。屠呦呦以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

6、2003年参与治疗“非典”的6个中医经典处方中,有4个在《肘后方》中有详细的记载。其中“黄连解毒汤”,对于各种细菌病毒的疗效,比所有抗生素总疗效更好。其对“非典”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临床治疗作用,功劳归属也应首推葛洪。非典期间,海内外广泛使用的“艾草消毒”,也是来自《肘后方》。

7、葛洪的主要医学巨著《金匮药方》100卷(称大方),已经失传。记载葛洪上述成就的《肘后备急方》3卷(称小方),节选自《金匮药方》。《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最新研究表明,宋代编集的张仲景《金匮要略》,并非来自张仲景《伤寒杂病方》的文字,其祖本源自葛洪的《金匮药方》的可能性很大。如此,作为古代十大医王之一的葛洪,其在中国医药史的地位应该重新认识和评价。

8、葛洪的养生学成就,包括按摩、导引、辟谷、存思等健身术和服饵、食疗和驻颜等服食术以及房中养生术。

 

二、葛洪医药学的传承发展

葛洪医药学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主要传承者,陶弘景和孙思邈。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以及陶弘景和孙思邈的医学著作成果,被后世的中国医药学家大量引用借鉴。如能确认《金匮要略》的祖本,源自葛洪的《金匮药方》,葛洪医药学对后世的影响更加深远。

1、鲍仙姑 鲍姑(309-363):名潜光,山西长治人,葛洪妻,著名炼丹术家和医药学家、古代四女名医之一。

2、山中宰相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间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江苏南京人。陶弘景十岁开始研读葛洪的《神仙传》,受葛洪道教影响很大;善书法,尤精行书,长于医药、历算、地理。入齐为诸王侍读,征左卫殿中将军。后辞官入茅山隐居,受孙岳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梁武帝礼聘不至,却经常咨询朝廷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陶弘景著有道家重要典籍《真诰》,并增补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他还是继魏伯阳葛洪后又一著名炼丹家;其炼丹成就,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后世本草学,推动原始化学的进展具有积极作用。陶弘景整理古籍《神农本草经》,吸收魏晋间药物学成就,撰有《本草经集注》七卷,所载药物凡七百三十种,对后世本草学之发展有很大影响。

3、中国药王 孙思邈(581—683):唐医药学家,妙应真人,陕西铜川人。

孙思邈隐居秦岭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终生事业。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唐新本草》大量引用和借鉴了葛洪《肘后备急方》和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成果。

  

葛洪的道学成就和传承

道教三清

一、道学巨擘 葛洪的主要成就

所谓“道学”,是指以老子的道的学说为理论支柱的整个文化系统,其中包括道家的哲学文化、道教的宗教文化和仙学的生命科学文化。葛洪在道家、道教和仙学三个方面都创造了无以伦比的成就。

1、葛洪《抱朴子内篇》,是中国道教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实际上是一本集神仙思想之大成,适应道教发展需要而出现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道教经典。

《抱朴子内篇》,是秦汉以来方仙道和黄老道的继承和总结,同时又为新的神学道教奠定了中国神仙道教的神学体系和理论基础。葛洪的道教神学理论,冲破了方仙道遗留下来不合时宜的旧规矩,改革弊病,为士族道教向社会布道开辟了一条新路。

2、由葛洪奠基开创,葛巢甫构造《灵宝经》和陆静修、陶弘景的继承发展。江南士族道教团队,完成以神仙道教改造旧天师道团,创立了官方化的正统道教。

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的“三清殿”,是每一座正规道教宫观中最主要的建筑。三清的神灵体系的创立,主要应归功于葛洪及其从孙葛巢甫。

3、葛洪的仙学成就中,其炼丹术奠基和促进了近代化学的发展。其医药学成就,对中国和世界医药学作出了重大和久远的贡献。其养生学成果,正成为当今健康科学的重要研究开发领域。

    

二、葛洪道学的传承发展

公元332年,葛洪50岁,因交趾产丹砂求为勾漏(广西北流)令,再请获准后率子侄南下。至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邓岳表葛洪为东官太守,辞不肯就。葛洪在广东罗浮山修仙炼丹和著述10余年,对道教南传和整个道教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由其妻鲍姑、侄葛望葛世和从孙葛巢甫以及徒弟黄野人、滕升、乐玄真、任延庆、徐灵期等组成“葛洪道团”不下数十人,以后成道罗浮山者数十家。他们以罗浮山为大本营,继续传播葛洪的仙学和道术,促进岭南道教的发展。南北朝的著名道士陆修静和陶弘景,对葛洪道学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1、黄野人,也即黄大仙,葛洪的徒弟。相传葛洪仙去后,黄野人服食葛洪留下的丹药得道成仙。《罗浮山志》载,宋代的葛仙祠就在葛洪的正座旁塑黄野人的侍立像。唐宋以来,记载黄野人在罗浮山为人治病,普济众生,救人无数,灵验非常。黄野人逐渐成为岭南地方道教文化的代表,以后罗浮山种种神奇传说都在黄野人身上附会。到了明朝晚期,葛洪《神仙传》记载的金华皇初平的传说,传入岭南。民众将其附会在本地域的传奇人物黄野人身上,尤其是皇、黄同音,于是富有岭南特色的黄大仙信仰逐渐生成。

2、葛巢甫:晋末著名道士,江苏句容人,葛洪从孙,由葛玄经葛奚、葛悌、郑隐、葛洪到葛望、葛世的葛家道的主要传承人。葛巢甫在家传的古灵宝五符经和三洞诸经的基础上,吸取古印度的婆罗门教思想,构造《灵宝度人经》和祭祷为主的灵宝斋醮科仪,创立以葛玄为祖师的灵宝派,大行于世。

3、三洞法师 陆修静(406—477):字元德,号简寂,浙江吴兴人,三国吴丞相陆凯后裔。陆修静是道教上清派祖师,早期《道藏》的编辑者和南朝道教斋戒与仪范的制立者。陆修静又将所得各派道教经诀,总括为《三洞》,即《洞真经》(上清诸经)、《洞玄经》(灵宝诸经)和《洞神经》(三皇诸经)。为辨别道家典籍的真伪,分别三洞四辅,他又编纂了第一部的道教经书总目《三洞经书目录》。经陆修静改革后的道教成为南天师道正宗,大行于世。

4、山中宰相 陶弘景(前文已介绍)

 

葛洪的其它主要成就

葛洪伏案看书写字画

葛洪博学多才,他的其它成就,还涉及军事、儒学、文学等诸多方面。

  

一、葛洪的军事学成就

葛洪世俗职务主要是军职,由将兵都尉、伏波将军、广州参军,关内侯到咨议参军。他自幼习武,在《抱朴子外篇》称自己“少尝学射,但力少不能挽强弓耳。意为射即在六艺,又可以御寇辟劫,及取鸟兽,是以习之。昔在军旅,曾手射追骑,应弦而倒,杀两贼一马,遂得以免死。又曾受刀楯及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术,以待取人,乃有秘法,其巧入神。若以此道与不晓者对,便可以当全独胜,所向无前矣。晚又学七尺杖术,可以入白刃,取大戟。”

葛洪的军事著作有《抱朴子军术》、《兵法孤虚月时秘要法》和《兵事方技短杂奇要》等,均已失佚。

  

二、葛洪的文学成就

葛洪是晋代的大儒,著作宏富;其主要著作之一的《抱朴子外篇》,是尊道贵儒的儒家巨著。在文学方面,葛洪行文多韵语和骈言,或为骈体文之鼻祖。其文章被赞美为:“文词恢弘壮丽,如千寻之桐梓,翠干云霄,照乘之明珠,光彩射人;山岳不足以壮其势,万化不足以拟其实,琼玖琳琅不足以比其珍,吴妆楚艳不足以比其丽,雷电倏忽,风云变化,不足以极其变。盖六朝之文之鼻祖也!”

葛洪在文学史上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在文论方面。其主要贡献如下:

(一)今胜于古:反对尊古卑今和贱今贵远。葛洪以“书”、“诗”为例,力证今文胜于古文。又举近代之作胜于前代之文,以证贵古贱今之不足取;并进而称今文之“清富瞻丽”,优于古书的“醇素朴拙”。葛洪主张文学进化论和文学思想创新。

(二)文贵实用:葛洪认为,物品以成事者为贵,以刻镂绘画为末。个人品德可以变化社会风俗,徒事言辞,非施政之根本。棉布有御寒之效,何须服用貂狐?物品制作可用朴素之才,思想表达何须文饰强辩。

(三)文德钧等:葛洪认为:1、文章德行,并无本末之分;2、文章德行,并无实质差异;3、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4、二者互相依赖,无所轩轾。

(四)尊崇子书:葛洪认为:1、子书所分析导引者,皆深奥之哲理。其于难测之原委,即作统合之推究;于无遗之流程,复多所称述。2、其所涉之内核,殊难以规矩定其方圆;所涉之问题,亦不陷溺于违背正道之旁门。3、其所成之书,地位声势,至为高严,喻之以重仞难尽。是以偏嗜酸甜者,不易得其真味;非深思熟虑者,亦无以辩说其神髓。

(五)文学创作论:葛洪主张:1、文贵独创,不尚摹仿;2、创新为重,毋随世好;3、文贵繁富,辞不宜寡;4、繁复事理,必配巨构;5、才有修短,思分精粗;6、尽其才力,多事推敲;7、选用素材,必去瑕疵;8、文贵剪裁,不尚拖沓;9、文应自然,骈散杂厕;10、言文一致,易晓为尚;11、文自有价,不趋时俗。

(六)文学鉴赏论:葛洪主张:1、鉴赏有标准,不可全凭己意为断;2、鉴赏重整体,毋以偏失掩其全貌;3、观文如观林,毋斤斤于一支之枯;4、诚敬以评鉴,不可存成见凭众说;5、文辞之品评,对象各异好恶不同;6、文辞之爱憎,因时而变难期苟同。

  

三、葛洪的音乐和美学思想

葛洪的音乐思想:1、对音乐本体认识上,葛洪认为,道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根源,音乐必然也是由道而生。他抓住音乐的本体特征的阐述,与老子的“大音希声”思想一脉相承。2、在音乐功能认识上,葛洪主张以钟鼓祭祀和歌咏舞蹈来净化人的心灵,使之以无为达到“大治”。

3、在音乐审美上,葛洪提倡以“赏克谐之雅韵”那种质朴自然、纯净高雅的音乐来颐养身心。葛洪的音乐思想,一直为道教音乐所继承与发展。当今道教宫观中“朝暮课咏”所用的韵腔,就凝聚着道教音乐古朴、典雅、恬静、飘渺之风韵。

葛洪的美学思想:1、入世美与出世美的结合,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的生命都是美的,应该今生追求,并可以追求超世的美。2、其文艺美学思想围绕神仙道教思想展开。在其《抱朴子》中发表的文艺美学议论,涉及了文学、音乐、美术、服饰、建筑、经颂、斋仪等诸多方面。

 

后世葛洪诗画欣赏

葛洪事迹成为后世书画创作题材,经久不衰。在历代文人涉道诗中,吟诵葛洪的最多。杜甫《赠李白》诗曰:“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史载葛洪居家移居岭南故事,历代诗画作品最多;葛洪炼丹画作亦多。精选其中三幅,赏析如下:

 

一、元王蒙《稚川移居图》(苏州过云楼原藏品)

该画在2011年以4.025亿元成交价,成为中国拍卖史上最昂贵的古代画作。

作者王蒙(1308-1385):元画家,字叔明,浙江吴兴人。出身元代著名书画世家,能诗文,工书法。尤擅画山水,受外祖赵孟頫直接影响,师事董源、巨然又自成风格。王蒙对明清及近代山水画影响甚大,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

《稚川移居图》为立轴,纵120厘米,横56.7厘米。描绘了葛洪携带家眷移居罗浮山,修道炼丹的故事。

画上有七位书画大家的题诗。其中,韩性是元代大画家王冕的老师,倪瓒是“元四家”另一代表人物。“十才子”陈则的题诗,是他存世唯一的书迹。《稚川移居图》上还有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近20余枚收藏印,极为珍罕难得。

韩性:避世岂中道,长生秪自私。能于污俗间,不受尘土缁。名声遂不泯,千载有余晖。稚川逃名者,苦就大药资。移家山水间,乃以妻子随。洁身事幽□,未使彝□□。展图为题品,君子或与而。

乐远:不暮乘肥与荣□,□僮行李只潇然。移家更近罗浮住,牛背清风万古传。老□痴僮百指余,母前光抱二明珠。鸳联稳坐牛身上,琴剑随行意自娱。

陶复初:担囊挈累欲何求,还恐丹砂负白头。石室金堂应可住,底须辛苦回罗浮。

倪瓒:仙翁乘犊晓登途,后是娇妻前老奴。湛湛露华沾□□,□□□□□照明,芦□隐约龙□□,□□紫□□□驱,今日□图空想像,落□□鸟满□壶。

陆居仁:□□□□留,丹砂不可求。跨□□□□,挈累隐罗浮。□□□□□,韩□转□□。□□□孩素,□□□剑□。

钱岳:稚川行素□,句漏问丹砂。鸡犬知人意,□□看处家。山中牛背稳,海上鹤程赊。火候先天药,春风古县花。学仙祈寿考,投老托荒遐。抚事今何在,披图重欲嗟。

陈则:挈累离羁归去兮,犁牛稳跨寿眉齐。陶镕鉴汞犹余事,利物济人心弗迷。

王蒙曾创作两幅《稚川移居图》,现藏于北京故宫的,为其早年作品。过云楼藏品《稚川移居图》是晚年创作精品,在艺术水准上超过故宫藏件。

  

二、明郭诩《葛仙吐火图》(上海博物馆藏品)

郭诩(1456—1532):字仁弘,号清狂道人,江西泰和人。工书画,善山水,尝遍历名山,曰“岂必谱也,画在是矣。”

《葛仙吐火图》创意取自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篇第三“变易形貌、吞刀吐火,坐在立亡,兴云起雾”的意境。

 

三、清黄慎《炼丹图》(石家庄博物馆藏品

黄慎 (1687-1770):字恭懋,号瘿瓢子,福建宁化人,一生布衣。从小作画谋生,雍正元年移居扬州,是“扬州八怪”中最为杰出的人物肖像画家,题材多为神仙、佛道和历史人物。擅草书,自辟蹊径,风格独特。《炼丹图》是一幅集诗书画为一体的优秀作品。

葛稚川移居图

 

宁波葛洪文化遗存和葛洪文化研究

一、宁波葛洪后裔衍播

1、以宁海为中心的宁波各地,是全国最大和宗谱记载最详尽的葛洪后裔聚居地。根据2003年统计,宁波全市户籍葛性38960人。调查尚未发现非葛洪裔孙或族孙的葛氏宗谱。其中,宁海县户籍葛性24730人中,葛洪裔孙22700余人,族孙约2000人。全市葛洪裔孙逾35000人。

宁海葛洪后裔以西阳葛氏为主。根据南宋宰相叶梦鼎所撰《西阳葛氏宗谱》载,葛洪次子葛勋迁居金华东阳,其五世孙葛常之迁居宁海西阳(今岔路镇),为西阳葛氏始祖。西阳葛氏最大支脉是泉水葛氏,葛常之的十三世孙“小三”为泉水葛氏始祖。明代的西阳宗谱序称,葛勋直接定居宁海。

葛洪长子葛渤的四世孙葛丕侍,卒于宁海浮门巡检司任上,其后定居宁海南岙(今属三门)。明洪武初年葛丕侍二十四世孙葛红武偕两弟由象山迁居宁海桑洲,为前山葛氏始祖。

宁波市的老三区、鄞州、镇海、北仑、余姚、慈溪、奉化、象山,均有葛洪后裔聚居,多系宁海迁来。宗谱记载,宁海葛洪后裔,还直接迁往天台、三门、临海、黄岩、绍兴、嵊州、杭州和云南等地。

2、公元1119年,宋徽宗敕封宁波六地葛氏宗族,确立了葛洪后裔传承唯一的国家法定地位。

宋徽宗史称道君皇帝,文史渊博。其关注葛洪及其后裔,事属当然。根据天一阁馆藏的鄞县《四明葛氏宗谱》所载,宣和元年正月十六日颁发的《宋徽宗御敕》敕封葛氏宗族:宁海大通宣威府、鄞县大通宣显府、鄞城大通宣尹府、余姚大通宣真府、慈溪大通宣原府、定海大通宣承府。文房分住宁海珠开乡新宁,行房分住鄞县西南光同、勾章,忠房分住鄞城坊隅、余姚龙泉、慈溪西屿和金川,定海灵岩。

  

二、宁波葛洪文化遗存

1、宁波的葛洪文化遗迹

宁海县岔路镇的“学士坪”,尚存葛洪丹房遗址和丹井。南宋储国秀《宁海县赋》称,“曰桐柏则有葛稚川之丹房”即此。各个宗谱多记载葛洪在学士坪炼丹事迹。宁海的水车井山庙、妙峰山灵峰庵、西阳灵峰庵和茶山灵峰寺,都是奉祀葛洪之地。

在奉化江口的甬山清水庵,殿侧的葛仙洞存有古碑,供奉葛洪塑像,香火旺盛,还有炼丹灶和药臼,僧人对葛仙翁传说如数家珍。余姚市大隐镇里埠头村的谢山庙,有葛仙翁殿,旁千年古樟,树下有葛洪丹井。在大隐镇章山村狮子潭西北,有纪念葛洪的仙人洞和药臼。在北仑灵峰山的灵峰寺,建有供奉葛洪的葛仙殿。灵峰山因众多葛洪遗存和广泛民间信仰,号称“第一灵山”。

2、宁波民间的葛洪信仰

葛洪隐居北仑旧“瓶壶山”炼丹时,宁波瘟疫流行。葛洪采集草药,为民治病防疫,挽救生灵。因“葛仙翁灵丹妙药”,故称捣药山岩为“灵岩”,山名“灵峰”。灵峰寺建有“葛仙殿”。灵峰寺葛洪信仰,据记载最晚自唐代已经形成,千百年来,民众朝拜长盛不衰。每年四月初一至初十和五月初五的香期,灵峰道上,寺内寺外,山上山下,坐满香客。入夜,烛光扶摇,蜿蜒山间,九昼夜不息。香客来自浙东镇海、鄞县、慈溪、余姚、奉化、象山、上虞、宁海和舟山等地。人们重金购买一种“葛牒”带回去郑重收藏,以备应付“急难”,据说能祛病去灾,保佑平安。1925年,取当年香期葛牒收入5万元,兴建山下“灵山学校“(今邬隘中学)。宁波民间的葛洪信仰,2012年被批准确认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正在组织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宁海葛洪文化研究

宁海县系统开展葛洪文化研究,已有十余年历史。由宁海县和浙江大学文学院联合发起,经中宣部和文化部批准,“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1月8日至10日在宁海举行。与会代表200余人,其中港台和国外代表27人。会议交流论文119篇。会议协商成立“中华葛洪文化研究会(筹委会)”,并就后续全国会议作出安排,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葛洪文化研究工作。陆续在江苏句容、浙江杭州、广东罗浮山召开了全国性的研讨会。宁海县葛洪文化研究会,近期已就宁海葛洪文化节、葛洪文化网站、宁波葛洪后裔衍播研究等各方面深入开展工作。

宁波葛洪文化遗存分布图

 

全国各地的葛洪文化遗存简介

广东省的罗浮山,是葛洪最重要的修炼地,是中国道教南传的大本营。有葛洪洗药池,丹灶,南、西、北三庵等旧址。冲虚观在原南庵,为道教“第七洞天”。黄龙观在原西庵,是罗浮山最宏伟的道观。酥醒观在原北庵,正殿供奉雷祖、吕洞宾和葛洪三祖。广东省的葛洪文化遗存,还有佛山的丹灶镇、广州的浮邱丹井和白云仙馆、怀集县的花石洞、龙川的霍山和霞浦县的葛洪山。

江西是葛洪最重要的修炼地之一。玉山县的三清山,以葛洪为开山祖师,遗迹众多。樟树市的閤皂山,属道教三十六福地;葛家道的灵宝派以此为祖庭。江西的葛洪文化遗存,还有新余的洪阳洞和百丈峰、萍乡的武功山、宜春的明月山、抚州的麻始山、修水的梅山、洪州的西山和峡江的玉笛山等。

江苏句容城里有葛仙观,茅山有“抱朴峰”。江苏葛洪文化遗存,还有无锡马山、睢宁的葛峄山、南京的方山和邳州的距山等。

杭州有纪念葛洪的葛岭、抱朴道院、初阳台、葛坞、富阳的葛仙洞等。浙江的葛洪文化遗存,还有天台的天台山和赤城山,金华的金华山和九峰山,永康的葛仙官功宫,缙云的葛山、葛坑和葛竹山的葛仙翁庙,舟山普陀的仙人井和翁山,绍兴的吼山和重阳宫以及宁波各地遗存。

葛洪曾经两入湖北鄂州,居留多年。清末武昌县8个乡,就有“洪道乡”和“神山乡”纪念葛洪。城区有港称“洪港”,葛店镇有“葛洪路”、“斗牛观”和炼丹井。葛山顶上修建的葛仙寺,供奉葛洪塑像。湖北的葛洪文化遗存,还有鹤峰县的“葛仙米”、赤壁的葛仙山、宜昌的葛道山(磨基山)、蒲坊的雪峰山等。

全国各地的葛洪文化遗存,还有广西玉林的都峤山(第二十洞天)和桂平的白石山(第二十一洞天),安徽东至的葛公镇和天柱山、九华山,山东苍山的抱犊岗(属三十六福地)和诸城的马耳山,河北的葛洪山(青虚山),河南襄城的紫云山和平顶山市的焦赞山,湖南平江的幕阜山(第二十五洞天),四川陇仪县的金城山,陕西丹凤县的冠山和商山等。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