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满架夏阴长

□ 徐新

2024-07-11   阅读数:183   本文字数:1512  

“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丝瓜的条条藤蔓缠缠绕绕,攀援向上,青碧的叶子挤挤挨挨,层层叠叠,绿意葳蕤。不经意间绿叶深处小喇叭状的一朵朵黄色花儿盛开了。淡淡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小院变得宁静和温馨,只听见蜜蜂的“嗡嗡嗡”声,如此美好的画面在童年的夏天屡见不鲜。

出生农村的绘画大师齐白石对瓜果草虫这些乡间风物情有独钟,怎能错过这“依依五丝瓜,引蔓墙篱出”的田园风光,《丝瓜蜜蜂》图一气呵成。朴实无华的丝瓜,在齐白石笔下生机盎然,清新中透露着酣畅淋漓的墨气,在蜜蜂和蝈蝈的衬托下颇具灵性,彼此相映成趣,无不透出点滴成趣的乡村田园生活。在丝瓜藤蔓的绿意婆娑中感受岁月的朴实与人生的安好岂不是美事,于是作家张爱玲有了个夙愿:在老去的时候,要一个人静看丝瓜爬蔓。

在农村,丝瓜是一种很常见的蔬菜,容易种植且生命力极强。只需一抔土、一缕阳光、一瓢水、几排架子,丝瓜藤蔓便纵情滋长,一路欢唱,分杈出一条条蓬勃的诗行,铺展在绿毯般的凉棚上,仿佛织起了一把绿色的大伞。“苞中未见青丝缕,架上先看满眼花。”浓密的绿叶间,那五个瓣儿的花朵金灿灿,明艳艳,在轻柔的南风中飘逸着淡淡的芬芳,把农家的庭院照映得一片亮丽。

清晨,鸟儿欢快而清脆的鸣叫声则成了小院的主旋律。沐浴在晨曦中的那些金灿灿的丝瓜花正俏皮地张着小嘴,欢快地吮吸着生命的浆汁,微风吹过仿佛就要飞舞起来。中午,透过瓜架枝叶间的缝隙,阳光斑斑驳驳地散落在地面上,屋里湿热难耐,凉棚又成了家人们吃饭就餐、消暑纳凉的一方天地,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午饭过后,大人们用凉席打个地铺或在躺椅上将就着睡个午觉。没有睡意的孩子们要么看连环画、要么下棋,也有的溜出去捕蝉、游泳。夜晚,风清月朗,月光从凉棚的罅隙流泻下来,如一片碎银匝地,摇曳不定。大家摇扇纳凉,谈天说地。我喜欢躺在椅子上,望浩渺的天空、数眨眼的星星、沐凉爽的清风,一会儿便进入了梦乡。

丝瓜原产自印度,唐末宋初传入我国,逐渐成为国人常吃的蔬菜之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丝瓜,唐宋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以为常蔬。”丝瓜的花期较长,从春末夏初开始,不停地开花,不停地挂果,丝瓜便不断地被端上餐桌,一直无私奉献到深秋,直至冬前冰霜满地,丝瓜才慢慢老去,把最后仅剩的一身经络留在人间。

“嫩时去皮,可烹可曝,点茶充蔬。”丝瓜色泽碧绿,瓜肉柔滑鲜香,爽口不腻,可烹可炒,荤素皆宜。丝瓜性凉味甘,有清热泻火、解暑防燥、醒脾开胃等功效,用丝瓜入汤,既开胃又下饭,百吃不腻。当丝瓜遇上鸡蛋,清淡的汤汁里漂浮着碧绿碧绿的丝瓜和黄灿灿的蛋花,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令人食指大动,我儿时最爱喝的便是丝瓜鸡蛋汤。倘若再加上文蛤或虾仁,鲜得简直眉毛都要掉下来了。丝瓜也可以和肉片烹炒,还可以和油条或平菇搭配,但是最爱的还是清淡的丝瓜鸡蛋汤,那鲜美的滋味让人无法忘怀。

丝瓜青藤绿叶、挂果丰硕,着实给人一种清淡雅致的美。它虽算不上是一种高贵的植物,但颇受历代文人偏爱。宋代君端被杏花和丝瓜点缀的小院陶醉,写下了“白粉墙头红杏花,竹枪篱下种丝瓜。”的诗句,小院的美好跃然纸上。丝瓜的生命力很强,到了晚秋时节,仍悬挂于藤架之上,星星点点黄花的芬芳依然播撒着那份清新和淡雅。宋代赵梅隐欣然赋诗《咏丝瓜》:“黄花褪束绿身长,白结丝包困晓霜;虚瘦得来成一捻,刚偎人面染脂香。”丝瓜花可赏,瓜可食,丝瓜络还有妙用,农家常用作刷锅洗碗的炊具,而南宋大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记述了丝瓜络的妙用,“用蜀中贡余纸先去墨,徐以丝瓜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

丝瓜,展现出了一种最为自然、最为朴素的生命之美,坚韧而又自在,在恋恋红尘中衍生出一片明媚,留下了美味、真情和美好在人间。

 

本期推荐

NEWS RECOMMENDED

《溧阳日报》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80191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