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09月18日

盐都古镇十二圩

◆钱素琴

出生在仪征丘陵山区的孩子,大多朴实而顺从。有一天,听隔壁孙大妈对她的儿子说:“再不听话,长大了给你娶个圩区的姑娘。”圩区的姑娘真的很“凶”吗?父亲让我别信他们,都是道听途说。

二十年后,我也长大成了家。老公的二姐嫁在了原十二圩镇红旗村,这样便有机会结识了十二圩以及十二圩的姑娘了。二姐家住在长江边,她的三女儿,大家叫她香子,比我小十岁左右。第一次去她们家,香子带我去看长江。我们站在江堤上,江面上大大小小的船只缓慢地行进着,汽笛声一阵阵地冲击着耳膜。香子问我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去大城市闯闯,我回头看她,圆嘟嘟的小脸因为激动而红扑扑的。我回她:“有啊!”我们看了一会儿船,她带着我到江滩挖芦笋,找洲芹菜,告诉我江滩野蔬“洲八样”可有名了,城里请客吃饭,桌上能有“洲八样”中的一两道菜就算有口福啦。“哪八样呢?”她如数家珍:“有芦蒿、芦笋、马兰头、洲芹菜、鲢鱼苔、野茭白、柴菌、地藕。”眼前这个十几岁的小女孩真让我佩服了:有抱负不说,还如此聪颖老成!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十二圩,也对十二圩的姑娘留下了良好印象。

有次从瓜洲乘汽渡到镇江。汽渡上见一个臂挎竹篮子的妇女,走到每个人面前就掀起篮子上面的花布巾:“茶干,十二圩五香茶干!来点吗?”面带微笑,声音柔和。我上前细看,大约半篮子茶干,用一个个小塑料袋装着,一袋二十块,每块直径大约五公分(记得是两块钱一袋)。第一次见这样的茶干,好奇加嘴馋,也不管卫生不卫生(当时没有真空包装,就是将袋口打个结),立马买了一袋。打开袋子,香气扑鼻。茶干油光湿润,口感细腻,吃起来有“咬劲”,回味无穷。后来知道十二圩五香茶干被誉为“茶干之王”。它兴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清拌还是炒菜,都是一道佳肴,很受老百姓欢迎。

第一次到十二圩,是受同事之邀。她请我们几个去十二圩吃鱼汤面。我是不爱面食之人,但也不好意思扫姐妹们的兴。从仪征城到十二圩大概五公里,大家一道骑自行车。一路上春暖花开,说说笑笑,却也不感觉遥远。虽说不爱吃面条,但那家的鱼汤面,汤色洁白,汤浓味美,滑润爽口,油而不腻,叫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当时还不知道“十二圩鱼汤面”名气很大,后来在十二圩文化资料中了解到,“十二圩鱼汤面”是著名的地方小吃。十二圩因地势平坦,江河交汇,水网交织,盛产鳗、鲤、鲫、泥鳅、中华鲟、刀鱼、鲥鱼、河豚、龟、蟹、虾等,宜于稻麦、菜蔬生长。天上飞的、地下爬的、水中游的林林总总,可作原料烹制的物种就有数百种,可想而知,十二圩自然是人们惦记的美食天堂。

前几天应邀参观十二圩古镇文化建设。相隔二十年,十二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成了仪征经济开发区的一个亮点。十二圩古镇建设负责人金小平对十二圩的地方文化研究多年,可谓如数家珍。未曾修缮的天都庙历经风雨,老态龙钟,但门前的一对石狮仍是当年的风采。“每一块砖都是宝啊。”金小平告诉我们目前这庙已受政府保护,附近居民也懂得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再不随意动砖动土了,有位中年人还主动上前向我们介绍古庙的历史。

古镇老街沿着江岸线建造,紧依江堤,呈东西走向,当初商户都集中居住在这一条街上。据史料记载,老街鼎盛时期,这条1000米左右的老街登记注册的商号就近500家,供应20万居民生活需求。如今,繁华已不复存在,几户未曾搬迁的住家门庭冷落,三个闲坐聊天的老人见到我们便诉说着老房子的种种好。来到一家青砖黛瓦的三间平房,进得屋子,便感到清凉。方格木窗上的雕花玻璃完好无缺,据说是国外进口的,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想必这家当初条件是很不错的。这家老人告诉我们,她的孩子都在外边买了楼房,而老人们还是舍不得这“冬暖夏凉”的老房子。我想,更多的应该还是对过去的一份眷恋吧。

出了老街,便是一处新建成的仿明清风格的建筑群。“侉子街1号”是“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抬头看到一幅巨幅漆雕,再现了十二圩繁华时期万帆云集的盐运场面,非常震撼。这幅开江图,上面的“东南利浦”是当年曾国藩为十二圩题的匾额上的四个字。清代同治十二年,十二圩便成为晚清时期两淮盐业的最大集散地,从这里出江的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这里正常堆囤转运的淮盐每年达5亿公斤,转销湘、鄂、皖、赣四省。

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展品有600多件,部分藏品来自中国盐业协会,还有一部分是在十二圩当地收集的。博物馆分四个展厅,分别为:“淮盐转运源远流长”“东南盐都利浦尽美”“华丽转身继往开来”“人杰地灵遗泽流芳”,生动翔实地介绍从古到今运销两淮盐业的历史。盐,上关国计,下系民生。我祝愿已成为仪征经济开发区中国盐文化特色小镇的十二圩,因盐文化的传承而再次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