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10月17日

住房变迁见证幸福生活

许久以来,房子对于我们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是安宁、幸福、避风港的象征。40年来,从土房到盖板房、从木头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以前一家几口人蜗居在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里,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方米的居室……仪征人的住房变迁如同时代的缩影,展示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也体现了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

“回想过去这几十年,我先后住过茅草房、土坯房、水泥平房、小区单元房,日子越过越舒坦了。”近日,市民王勇和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住房故事。上世纪70年代,王勇和与父母住在农村老家的土坯房。土坯房是用泥土筑的,房顶上盖瓦,一家人窝在三间房里,屋子里面又暗又潮湿。“那时候一到刮风下雨天,我们就担心房子会倒塌,漏雨是常事,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就用桶和盆在屋子里接水。”王勇和说,到了上世纪80年代,因为结婚盖了小平房,不再害怕刮风下雨天,就觉得很满足了。参加工作之后,王勇和还住过单位福利房,不到40平方米,地面是水泥地,墙面是白石灰,置办一些家具就入住了。“那时候在仪征能有房子住就满足了,不像现在买房子还考虑环境、地理位置等条件。”王勇和说。1998年,王勇和购买了第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90多平方米,住得更舒适,生活环境也更好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老百姓的腰包鼓了,住房的选择也多了,多种类型的房子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人们选择住房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农民集中居住区应运而生,不愿意离开老房子的老一辈人也逐渐想通,搬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安享晚年。家住刘集镇的周建国大爷今年87岁,刚开始搬迁安置的时候怎么也不愿意离开老宅,在子女的劝说和安抚下,现在已经适应了在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生活。他感慨地说,是改革开放改变了自己的观念,住上了好房子。如今,他和老伴在家看看电视,种种花草,邻居之间串串门聊聊天,日子过得很舒心。

为了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让困难家庭也能住上新房、安居乐业,我市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将住房保障工作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进一步健全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截至今年8月,我市共投入资金24.21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9.32万平方米、13711套,已安置13711套,累计发放公租房(廉租房)租赁补贴703户。2011年开始,我市每年还对保障房政策进行调整。今年,我市将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申请家庭人均月收入标准分别由2017年的2400元、1750元提高至2600元、1950元。

(任杰 巫蓉)

【记者手记】

老百姓住房的变化,得益于40年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城市的不断繁荣,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回首百姓的住房史,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住房的面积、住房的种类、住房的环境,更体现在人们的生活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