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7年11月24日

记忆中的电视机

◆张元怀

在我的记忆中,早先的电视机是屏幕不大、黑白的那种,屏幕右侧留出一小块,里面装小喇叭,下部分有开关、图像对比度、音量等旋钮。

我最初接触电视机是在1976年。那年9月18日下午3时,我们肃立在电视机前,收看北京天安门前举行的毛泽东主席的追悼大会,与全国亿万人民一起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向一代伟人深深致哀。

我对电视机印象最深的时候是1978年春季, 在军校。那时电视机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市场上看不到,学校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搞来的,每个学员中队一台黑白电视机。队里对待宝贝似的摆在会议室里,由副教导员专人保管、开关、调试,小心翼翼,别人是碰不得的。队里还专门打了个一人多高的电视机柜, 平日就锁在里面。

那时电视台不多, 一个省只有一个台, 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叫北京电视台, 江苏省台叫南京电视台, 电视节目不多, 白天没有, 到了晚上才可以看上两三个小时。电视信号是无线的,图像音质很不稳定, 为了能接收到最理想的信号,中队特地焊了一个马鞍型的铁架子, 架在人字型的楼顶上。那时部队纪律特严, 即使星期天、节假日也绝不允许打扑克、下象棋, 虽然有了电视机,也要到星期六晚上才可以集中收看。 星期六晚饭后,各人就将小马扎在会议室里依次摆好, 然后回宿舍, 或给家人写信, 或温习功课, 或做作业, 或洗衣服…… 八点钟一到, 走廊里有人喊, 电视开始了, 才从各个宿舍走出来,齐刷刷坐到会议室,百十个人同看一个节目。偶有图像不清楚时, 两三个机灵的同学主动攀爬到楼顶, 那时没有手机一样快捷的通讯工具, 十多个人口口相传,接力将副教导员的“指令”传到楼顶,“转一点, 再转一点”“ 噢, 转多了, 再返回一点”“ 好”……反反复复, 没有十多分钟是很难搞定的。

北京电视台播放美国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美国陆军中尉加里森奉命在监狱里组织一支由杀人犯、骗子、大盗和小偷组成的敢死队, 深入敌后执行特殊任务, 这些队员各有所长,抱着立功赎罪、重获自由的目的, 一次次打入敌军内部, 完成了一系列看上去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剧情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 没有任何广告, 看得过瘾。每星期六晚上只播出两集, 看了上集, 很渴望下一集, 社会上曾一度兴起了“敢死队”热。全剧共26集, 但只播到16集便停止播出了,令观众大失所望。后来从相关资料里知道:当时我国城市待业人口多达2000多万, 苦闷的待业青年似乎从电视中找到了一些街头救世的要素, 青少年模仿剧情练飞刀;窃贼模仿连环盗窃,屡屡作案,频频得手;学生模仿吸烟、喝酒、摆酷,扰乱公共秩序,抢劫、强奸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所以不得不中止播放。

家用电视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悄悄进入家庭, “悄悄”两个字很写实, 不是说你有钱就能享受, 要托关系、开后门, 凭票才能买到, 并且产品单一, 没有挑选的余地。何况那时收入低, 一个工人即使不吃不喝一年的工资也买不起一台电视机。1981年,我家托关系买了一台南京产的12英寸的熊猫黑白电视机,怕屏幕碰坏划伤, 特地做了个绣了花的电视机罩, 夏天下雨打雷不敢打开, 生怕触雷电烧坏。当时住在一楼, 夏天晚饭后我将摆放在房间里的电视机搬到窗口, 屏幕朝外, 爱人则将外面的地面打扫干净, 洒些水降降温。那时候夏天没有现在这么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家中暂时还没有电视机的邻居就过来一起观看, 人手一把大蒲扇,边看电视边乘凉, 还能聊聊天。

如今电视机产量呈井喷式,品种越来越多, 质量越来越好, 普通老百姓消费得起,多个品牌敞开供应,再也不用凭票了, 有人民币就行, 不少人家已不是一台两台。办公室、会议室、休息室、小商店、大超市、公共场所……电视机无处不在。大年三十晚上, 一台春节联欢晚会同时博得亿万观众的欢心。电视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