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3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疁城故事
2025年03月26日

篾竹编织的前世今生

阅读量:1276 本文字数:3722

李建国

 

嘉定篾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薛其华

 

薛其华的篾竹编织作品

 

篾竹编织技艺是嘉定地区民间工艺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经年累月的发展过程中,篾竹以其独特的柔韧性和可塑性,被匠人们巧妙地编织成各种生活用品。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竹林规模的缩减,竹制品慢慢淡出日常生活,这一曾经辉煌的技艺也一度陷入沉寂。

随着人们对非遗内在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近年来,篾竹编织技艺得到了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曾辉煌一时

 

竹篾编织于明末清初,由太湖洞庭传入嘉定众芳村一带。其工艺复杂,需经过开竹、劈篾、织底、扣筐、劈羌、刨角羌、撑条固定、凿眼、扎筐到后期修饰等多道烦琐工序。编织品种除日常生产、生活用品外,还有具有工艺价值的花篮、摆设、玩具等百余种。由于工艺精湛,式样美观,图案造型富有民族特色,一度远销埃及、捷克、意大利、瑞典等国。

清光绪《嘉定县志》有“篾竹质细而厚,多产南乡,城南有篾作村,村人以制筛筐之属”之记载。民国《嘉定县续志》亦有“篾作节疏肉厚,本末挺匀,细于燕竹,篾甚坚。石冈乡人种以制器,笋亦可作蔬食”的记载。民国年间,从南门到石冈一带的村民大多无田产,以篾作为生。民国23年,城南的白墙、周家、泥桥、众芳桥、庙前等5个自然村,共有154户人家,其中以篾作为主业的有142户,占总户数的92%。此外,这5个村附近的龚家、澄塘桥、小龚宅、罗行等村宅,从事篾作的也有十之六七。当时,这些以篾作为主业的地方,多称作“篾作弄”“篾作街”,篾竹从业者则称为“竹工”。其时还流传着一首竹工歌谣:“春季里来暖洋洋,身背褡裢买竹忙。竹头摆勒啥地方,大河过去宅边旁。夏季里来热烘烘,手拿斫刀劈篾忙。箩筐畚箕样样做,肩挑脚担来回忙。秋季里来凉爽爽,一家老小好搭档。编织缠口日夜忙,条箸筐收谷忙。冬季里来冷飕飕,围坐宅旁晒太阳。蓝头筲箕件头小,自做自卖过年忙。”

1924年至1931年可以说是这些篾作村的全盛时期,篾作村年均销售额有15万元。其制品主要供应给丝厂,用于制作丝篮,同时也销往天津牛庄、浙江北部以及上海周边地区。然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受战争和经济形势的影响,篾作业开始衰退,销量锐减,获利减少,村民生计受到严重影响。

直至解放后,嘉定篾作业才得以逐步复苏。1951年8月,嘉定县马陆乡石冈村成立竹器生产合作社,是嘉定县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专门从事蔑竹制品编织,产品供不应求。此后,又相继成立了新星、幸福竹器社(厂)。社(厂)成立后,除制作各类生产、生活用品的竹器外,还制作具有较高工艺价值的出口艺术品,如面包篮、提篮、竹盘等。

1958年,石冈竹器生产合作社改为竹器专业生产合作社,1964年又更名为石冈竹器厂,1980年,竹器生产并给棕坊村,改名为马陆棕坊竹器厂。厂内的竹工们精心构思,用光滑精细的橙青色和褐色的篾丝,精心编织成各种供摆设观赏用的鸟兽、花卉图案,美观秀丽,小巧玲珑,其中以花篮最为著名。花篮从篮底到篮攀,都编制出环龙花、链条花、小梅花等各种图案。此外,还应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要求,编织竹灯罩和竹橱出国展览,并作为国际交往中的馈赠礼品。这些制品一度远销埃及、捷克、意大利、瑞典等国家。

 

传承与创新

 

由于蔑竹是生长于本乡本土的地方特产,原先竹器厂所在的马陆棕坊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自己的蔑竹园,所以材料来源取之不尽,且成本低廉。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竹园锐减,原料紧缺,加之竹工盈利甚少,机制生产的竹制品、塑料品更是逐步取代了手工制作的竹席、竹篮,篾竹编织技艺逐渐陷入窘境。许多竹工也迫于生活所困,无奈转行,导致这一手工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为推动篾竹编织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都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为其保驾护航。2007年,嘉定马陆篾竹编织技艺被公布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被认定为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品种。2023年起,在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马陆镇以传承保护发扬马陆篾竹编织技艺为落脚点,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聚焦“非遗+”融合发展模式,制订了马陆篾竹编织技艺传承保护行动计划,通过开辟新竹林、打造工作室、组建编织团队等举措,全方位保护和宣传篾竹编织技艺。

不仅如此,马陆镇还积极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以“镇校联动”的方式,合作举办展览、开设课程,吸引年轻学生参与篾竹编织技艺的学习与创新,并在马陆小学等符合条件的学校挂牌成立“马陆篾竹非遗传习基地”,同时与艺源非遗手工艺术传承中心、薛其华篾竹编织工作室共建,形成了非遗传习后继有人的良好格局。

最重要的是,一批对篾竹编织技艺难以割舍的竹工至今仍坚守初心,以“一竹一丝一匠心”的执着,守护着这一古老技艺。今年80多岁的薛其华便是其中之一。他是马陆镇众芳村(棕坊村)人,从小就与篾竹编织结下了不解之缘。孩童时期,他跟随母亲学习篾竹编织技艺。母亲编织大竹筋、大竹篮,他则负责小竹篮。15岁时,他白天上学,晚上与母亲搭档,一直忙碌到深夜,然后立即将编制好的产品挑到南翔镇卖掉,以贴补家用。后因生活条件太贫困,他不得不辍学回家,白天挣工分,晚上加班加点编织竹制品,以维持一家七口的家用。靠着一双灵巧的手,他和家人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后来,生活条件逐渐改善,村宅变成了住宅楼,村里大多数人放弃了篾竹编织技艺,但薛其华却始终割舍不下这门技艺。退休后,他重拾竹编,将其作为精神寄托。他的竹编作品种类丰富,既有竹篮、竹筐、竹篓、竹筛等实用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有竹编摆件、竹制动物造型等精美的工艺品。这些作品不仅实用性强,工艺也极为精湛,展现了篾竹编织技艺的独特魅力。

如今,他已成为嘉定篾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之所以能成为代表性传承人,不仅因为其技艺高超,更是因为他能独自完成断料、设计、开竹、劈篾、织底、扣筐、劈羌、刨角羌、撑条固定、凿眼、扎筐到后期修饰等十多道工序。“虽说以前村里人人都会编篾,但其实都是分工合作,大多数人只会自己擅长的那一部分。”薛其华介绍,比如其母擅长劈篾,在整个村里劈篾都是有名的;他的妻子就负责编篾织品的底部;他则负责编外壳。后来,薛其华的母亲年纪大了,劈不动篾了,就轮到他接着做,慢慢地他也学会了断料和劈篾。之后在村里的竹器厂,他又把所有的流程都学了一遍,加之他有钻研精神,看到外面各式各样的篾织品,都会仔细研究,再加以创新,所以编织的作品立体感强,手感润滑,兼具实用和艺术性。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时,其作品“海宝”还亮相了上海世博会公众参与馆。

2015年,薛其华在马陆镇众芳社区居委的支持下成立了马陆篾竹编织工作室,多年来持续在社区开展篾竹兴趣班。他还将村里会篾竹编织的老人们聚集在工作室。一方面,他们努力保存、编织竹制精品;另一方面,还发挥余热,指导年轻学徒学习技艺。此外,他还与“90后”学徒潘慧合作,共同制作出具有现代感的篾竹编织文创产品。这种创新不仅为篾竹编织技艺注入了新活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思路。薛其华希望,在他还能传授技艺的时候,尽可能地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并学习蔑竹编织技艺。

除薛其华外,外冈镇甘柏村也有一位坚守了60余年的蔑竹编织匠人——王良平。1944年出生的他,从小跟着父亲学习竹编,擅长编织簸箕、四角篮、台罩、柴根篮等竹制品。通过不断钻研,他还创新编织了其他类型的竹制品,吸引了不少村民慕名前来。为更好将蔑竹编织技艺发扬光大,甘柏村还建立了一座占地60平方米的竹编馆。馆内融合了教学、创作、体验与展示的多重功能,邀请王良平等担任导师,教授年轻一代和爱好者蔑竹编织技艺。

 

收藏珍贵历史

 

除蔑竹编织艺人外,还有人通过收藏,保留蔑竹编织的路过古老且珍贵的记忆。一次机缘巧合下,嘉定茶艺师孙洁在前往农村“淘”竹制品时,一个即将拆迁的村子。村里的垃圾箱房中,堆积着不少木桶、竹篮等老物件,吸引了她的注意。她走近一看,其中一个竹篮令她感到很亲切。“就是过去村里采摘蔬菜时常用的工具,但编织得很平整,保存得也很好,我就将它捡了回去。”孙洁回忆道,这次经历也开启了她竹制品收藏之路。

在孙洁看来,她收藏的这些竹制品编织精巧、造型美观,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她的藏品中,有一只编织着“五子登科”字样的竹篮,还吸引了嘉定博物馆一位老师注意。因为嘉定素有“教化嘉定”之美誉,历来重视教育,而这个竹篮也恰巧印证了嘉定百姓对教育和科举文化重视的体现。从那时起,孙洁才真正意识到,她的收藏行为不仅是在保护老物件,更是在保留一段珍贵的历史。

如今,孙洁的收藏之路已走过近20年,她收藏的竹制品老物件种类丰富,涵盖了从清光绪年间到二十世纪中后期的嘉定竹编精品,有竹编书箱、农具、篮子、葫芦、公文包等,分为工艺品、生活用品和农具三大类,总数达120余件。这些竹编品长期寄存于孙洁乡下的老房子里,但条件有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这一直是她的心结。嘉定宏泰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与嘉定文史专家陶继明等人商议,决定将孙洁收藏的竹制品转移到宏泰园,并专门腾出场地,打造竹编陈列馆,向市民游客展示这些珍贵的老物件,让它们有了更好的归宿。

孙洁的收藏,不仅是对老物件的保护,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让这些竹制品从被遗忘的角落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

 

外冈镇甘柏村竹编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