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9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卫生
2019年09月12日

10分钟的手术 让患者“重见光明”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眼科主任 崔红平

■本报记者 张琪

吴阿姨刚刚70岁,最近一周可谓坐了一次“过山车”:周一发现白内障,周三做了手术,周四就“重见光明”——“厉害了!我的老花眼好了、近视眼也好了!”吴阿姨连连向主刀医师发问:“这是怎么做到的?”

这位主刀医师就是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眼科主任、博导崔红平教授。崔红平说:“眼睛就像一台照相机,白内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混浊不透明了;白内障手术其实就是换一个镜头,那么,换一个高级镜头,视力不就恢复到少年时了吗?”

眼睛被誉为心灵的窗户,这个窗户更是一个精密的光学系统。从一睁开眼,你眼睛的镜头——晶状体就开始不间断地工作了,外界的物体影像通过晶状体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形成你看见的世界。所谓近视,就是成像落在视网膜前面了;远视,则是成像落在视网膜后面了;白内障主要是晶状体老化混浊,不再是透明的了。

“白内障的主要病因是老化,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群患有白内障的超过60%。”崔红平表示。不过,由于白内障患者没有眼睛痛疼等症状,主要表现是视物模糊,很多患者误以为是老花眼,比如吴阿姨的白内障就是在体检时发现的。崔红平说:“就像照相机的镜头磨损浑浊,但早期一般拍照还可以,还能继续用一段时间,晚期就会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他介绍,目前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手术,还没有能有效治疗白内障的药物。

具体来说,白内障手术就是先将混浊的晶状体摘除, 然后植入人工晶状体以替代原来的混浊晶状体, 使外界的物体能够清晰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崔红平介绍,既然是换镜头,何不换个“年轻态”?这个想法曾经是无数眼科医师的梦想,直到新型人工晶状体的问世,终于变成了现实。

长久以来,“卡脖子”的难题首先是制造晶状体的材料。据了解,人类的第一枚人工晶状体是1949年由一名英国医生在一次白内障手术中植入的。当时的人工晶状体是硬质的,手术时需要一个6-8mm的切口,才能摘除白内障并将硬质的人工晶状体植入眼内。这种手术对病人眼睛的创伤性大,手术风险高,手术并发症也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超声乳化技术逐渐成熟普及,并出现了可折叠的人工晶状体,即软式人工晶状体。软式人工晶状体可以对折,甚至卷曲起来,通过植入镊或植入器将其植入,待进入眼内后,折叠的人工晶状体会自动展开,支撑在指定的晶状体囊袋内位置。此时,手术切口只有2-3mm小了。

随着寿命的延长,越来越多的老人不再满足于能看得见,还希望手术后视力能满足各种生活需求,如阅读,看手机,驾驶,户外运动等。崔红平说,新型人工晶状体的不断出现,使白内障手术正在由复明性手术向屈光性手术转变,手术的目的不仅是看得见,还要使手术后的眼睛获得如年轻时的最佳视力。新型人工晶状体包括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等,其中,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可以术后不戴眼镜就同时改善看近、看远的视力。现在的白内障手术是微创手术,一般10分钟左右可以完成,不缝线不拆线,术后第二天后就可以看电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