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身边的江苏工匠

当最好的工人 染最美的纱线

——记中国纺织大工匠蔡志忠

    本文字数:2813

 记者 吴文龙    通讯员 刘彧 冬梅 丁洁

漫画界有位“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情”的著名匠人蔡志忠,而在江苏常州的黑牡丹集团,也有位这样的匠人,也叫“蔡志忠”。见过蔡志忠的人都对他白里透红的脸庞、爽朗的笑声、洪亮的嗓音印象深刻,与他共事的人都觉得:有他在,大家安心。

蔡志忠在黑牡丹的前织车间从事牛仔染色整整36年,先后担任染浆联车长、技术员、值班长,前织车间助理、主任,是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常州市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办人。当有人问是不是准备在前织车间做到退休时,他微微一笑:“离开车间我会感觉失落,每天早上进厂的第一件事就是转车间,了解设备运转情况、了解纱线生产情况,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他办公室的荣誉柜摆得满满当当: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敬业奉献“中国好人”、江苏省劳动模范、中国棉纺织行业“传承大工匠”、中国纺织大工匠……

从零开始的有心人

对蔡志忠来说,工匠精神就是:用专业的知识、严谨的态度、创新的勇气、坚持的毅力,将耐心和专注溶入染液,染在每一米纱线上。“36年来,守着我的喜欢,不忘我的初心——当最好的工人,染最美的纱线,和我的团队一起,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让每一根纱线都能打动人心。”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蔡志忠家里有6个兄弟姐妹,为了减轻父母负担,1982年,初中毕业的他决定进厂工作,此时,正是黑牡丹转型在国内率先开发牛仔布市场的开创阶段。这一年,意气风发的少年成为了牛仔布生产关键设备——靛蓝染色浆纱联合机的一名值车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做好染浆这道工序,不能在自己手上出现疵品。

当年厂里一台染浆生产线有12个染缸,分5道工序,用9个人值车,车长师傅要车前车后来回跑,观察染浆设备及各道流程的状况,凭经验来进行调整,才能做出色泽均匀、各方面合格的好纱。

他从最基础的接头工作开始做起,每道工序、每台机器都摸了个遍。他说:“那时候我恨不得24小时都留在车间,因为要学习要掌握的知识太多了,时间根本不够用。”不到2年,19岁的蔡志忠就成为染浆值车长。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总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并快速解决,成为工友们眼中的“活字典”。

靛蓝染色是牛仔布生产的重要工艺流程和质量关键所在,是一道一次成型的工序,后续没有任何补救的可能。靛蓝染料又是一种极为娇嫩的还原染料,棉纱质量、染液成分、染色温度和时间、助剂的使用,时间长短甚至气候发生一点很小的变化,都会引起牛仔布的色泽、色光的剧烈变化。如何精准的控制是行业中一直追求却尚未解决的热点问题。

蔡志忠投入大量精力在生产现场勘察,查阅众多染浆生产技术资料,琢磨新的工艺办法。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调整,一次次攻关,终于制定出了整套的《靛蓝染色操作法》,帮助很多新工人更快掌握操作要领,大大缩短了培养新人的时间,工艺上的改进使产品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操作法,染浆联的值车工一下子从9个人减少到了4个人。

2008年,“蔡志忠靛蓝染色操作法”被评为“江苏省十大职工操作法”。该操作法作为行业首创,经过多年的实践论证和优化升级,已经更新到第三版,紧跟设备更新换代和工艺不断改良的步伐,其实用性、实效性得到了业内一致好评。

敢想敢干的拓荒人

“蔡志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很多的原创思路大胆新颖,甚至让人有一种无师自通的感觉。而且他一直有个不认输的习惯,尤其遇到困难时,从不退缩,敢于迎难而上,不解决不放手。”蔡志忠给纺织公司技术总监仇振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蔡志忠是操作工人出身,但是他明白只有懂得了工艺才能更好地解决染色难题。于是,他在苦练操作法的同时,还通过观察、提问、思考来学习工艺。现在,任何一块面料放到他面前,只要看一眼,就能大致确定这块布包含的染料种类、配色比例,并复制出同样的布。

多年积累的经验使得蔡志忠对牛仔纱线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领悟。而对云柔纱、雨露麻这些特殊品种,蔡志忠也有自己的方法,那就是根据纱线的特性,找到关键症结所在,把伸长、上浆控制好,满足织造,就可以做出好布。

早在1996年,蔡志忠就走在了行业前端,成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大胆采用全新的“蓝+黑”染色工艺,一举打开牛仔布染色史上的先河。因为染出的牛仔颜色新颖靓丽,轰动的市场效应一直延续到2000年,公司在这个阶段的发展也实现了巨大的飞跃,牛仔布的年产量从以前的1200万米猛增到了3000万米。在此基础上,又相继推出了黑靛蓝、靛蓝套色等系列品种,市场反应也相当不错。后续,他还将开发新的色度,将各种颜色、工艺做组合、创新,就跟魔方一样,不断地“变”。

随着市场竞争越趋激烈,市场形势的越趋变化,对染浆工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蔡志忠多次成功地突破生产难题: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套色、双弹、彩色牛仔布、麻棉牛仔布等新品种在染色上浆过程中的新难题,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攻坚战,为新品牛仔布的顺利投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永不停歇的带头人

“蔡师傅,您过来看一下,这边有断线头的情况。”早上6点半,刚刚检查完车间运转情况的蔡志忠,顾不得稍作休息,就又火速投入到机器故障的排查与修理工作中去。从小机器到大机器,从老机器到新机器,蔡志忠的脚步始终没有离开过这片工作区。对机器运作了如指掌的他,早就练就了一身无人能及的“特异”本领。

和蔡志忠共事了近30年的老员工李国忠,谈起蔡志忠,很是感慨:“这么多年了,他一直是染浆工序的标杆,领着工友们向前冲;他也是我们身后的一面墙,因为有他在,我们就放心,可以更加大胆搞创新。”黑牡丹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梅基清说:“黑牡丹有蔡志忠这样的人,真的很幸运,他和邓建军一样,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如果说邓建军和他的邓科组是黑牡丹攻坚克难的科研性团队,那蔡志忠和他的染色组就是扎根一线,快速解决现场难题的先锋队。蔡志忠和邓建军两个团队通力合作,蔡志忠提出工艺上的要求,邓建军就在机器上加装设备实现功能,如染液循环、加料、气压改装等。“邓科组和染色组的关系就是服务与被服务,我们为了共同的目标,相辅相成、互相启发、互促互进。一起攻关创新的30年,这位老大哥对新技术的敏锐洞察、对工艺质量的强烈要求、对自己工作的不断加压,处处都在诠释着工匠精神。”首届中国纺织大工匠、黑牡丹集团技术总监邓建军跟蔡志忠志同道合,对未来的合作更是充满信心,“往后我们在技能传承以及创新的道路上,还要一如既往地敢想、敢拼、敢闯,为纺织业的高质量发展不停地奔跑。”

从2005年命名的“蔡志忠染色组”到现在的“蔡志忠劳模创新工作室”“蔡志忠技能大师工作室”,蔡志忠和他的团队在邓建军和邓科组的带动下比学赶超,先后参与完成科技攻关项目20多项,牵头负责的攻关项目有6个,有3个攻关项目获得公司科研成果评价一等奖,2个攻关项目获得二等奖,1个攻关项目获得三等奖,其中“一种用于染浆联合机的湿分绞装置”“一种升降染槽”等项目更是获得了国家专利。

如今的蔡志忠,早已成为一位勇攀技术高峰的纺织行业技术能手。他说:“我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