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聚焦垃圾分类系列报道④
垃圾分类减量,自觉自治任重道远

本报记者 杨蕾

志愿者向市民发放垃圾分类倡议书

 

生活垃圾,不但恶臭污染空气,其有害成分经过雨水冲刷后,进入地面水体还会产生大量污染物,重金属溶解出来还会引起更严重的污染……不容置疑,如果不进行有效分类处理,垃圾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人们的生活,削弱发展质量。记者从区城管局了解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垃圾数量也“水涨船高”,我区日处理垃圾达500吨,并且生活垃圾清理量平均每年递增5%。 面对越来越多的垃圾,垃圾处理成为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其实两年前,我区机关单位就带头实行垃圾分类。据了解,2017年我区下发《关于推进我区机关单位垃圾分类的通知》,要求在10月31日前,城区所有机关单位必须带头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逐步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通过机关单位率先实行垃圾分类,发挥我区机关单位示范先行的引领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性。2018年,我区又下发了《关于做好城区学校、宾馆、商超、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2019年5月,区教育局和城管局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教育工作,规范生活垃圾工作长效机制。垃圾分类工作从点到面,但成效并不明显,原因关键在于垃圾分类长期都是以倡导鼓励为主,缺乏明晰的刚性约束和制度规范。区城管局副局长杨毅认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组织管理、宣传教育、设施资金配套以及法律制度的支撑。“实行垃圾分类,垃圾源头减量很关键。”该局环卫处副主任陈明认为,现在垃圾分类关注度比较高,更应该从源头重视。目前垃圾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填埋和焚烧,焚烧过程中的炉渣可以再利用,而产生的飞灰最终还是运到填埋场,占用土地,因此还是要实行垃圾的减量化。采访中,不少市民坦言,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行,开始注重源头控制减量,比如坚持光盘行动,尽量避免用餐浪费,少用一次性餐具以及餐盒包装等。

推进垃圾分类,自觉自治任重道远。据了解,垃圾分类后期消解技术和设施相对好解决,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则是大考验。陈明介绍,一些国家和地区垃圾分类有不少好经验。垃圾分类在日本是一件“天大的事”,是其精细化社会管理的一个象征。将垃圾分类做到近乎“极致”,日本足足用了40多年的时间。在日本,如果不按照规定扔垃圾,你会发现自己扔出去的垃圾又被人放回了家门口,有的甚至会受到邻居或公寓管理人员的“当面指导”。另外,人们在相互“吐槽”垃圾分类之苦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探讨如何分类的过程,久而久之,垃圾分类的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在香港,垃圾分类回收的最大特点是,政府把物业管理公司作为主要合作伙伴,让物管公司在政府与居民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物管公司会购买和规划放置垃圾分类设施,在每层楼“量身定制”适合的废物分类和回收模式。而在瑞典,却担心国内的垃圾不够用,每年几乎都要从世界范围内进口约80万吨垃圾。瑞典从娃娃抓起,将垃圾分类纳入国民教育大纲,再向成人普及理念,互相监督,在共同实践中逐渐形成民族传统,内化成行为准则。

“下一步我们将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完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加强部门协同推动。”杨毅说,目前我国已摸索出一套合乎绿色、健康、环保要求的垃圾分类经验,希望广大市民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行动,一起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为改善生活环境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