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9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A1:健康
2021年09月17日

一枝一叶总关情

——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余情

   本文字数:1756

劳模风采

55天,136人,她把所有队员安安全全、健健康康带回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第4批赴武汉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余情,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将“中山”的文化和情怀带到了抗疫最前线;我是党员我先上,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她率领50名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显示了榜样的力量,21人火线入党,67人递交了入党申请;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温情,呵护着每一位白衣战士,让前线队员时刻感受到“家”的温馨。

我是党员我先上

2020年2月7日,中山医院第四批136名医护人员作为上海第一支整建制支援武汉的队伍,驻扎在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余情临危受命,被任命为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领这支拥有50名党员的战斗集体在抗疫最前线冲锋陷阵。

“国家有需要,我是党员我先上。”临危受命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更多了一份使命,余情义无反顾,率队奔赴战场。

“支部建在前线,党员攻坚在一线”。危难时刻,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中山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战地充分展现。插管、气管切开,最前线、最危险、最脏最累的操作,党员总是一马当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抗疫前线,67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在实战中得到了锤炼,21人火线入党,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把每个医疗队员照顾好,是我这次最主要的任务。”余情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更落实在行动中。前线条件艰苦,她总是像大姐姐一般悉心照顾队员们的工作生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帮助大家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和生活节奏。她想方设法为队员们加油鼓劲,排忧解难。在她的精心筹划下,驻地文化墙、创新“金点子”、前线“巴林特心理关怀”、医护夜班补给站等一个个暖心举措应运而生,贯穿队员生活点滴,让队员们时时刻刻有“家”的感觉。

初来武汉,物资匮乏,最艰难的时候队员只能以淡馒头充饥。余情不辞辛劳,为保障物资供应奔忙,尽最大努力获取足以支撑整个医疗团队的物资。一个在宾馆去掉床的标准间集中摆放运进物资的小超市,她每天在微信群里“吆喝”,医护人员可以在规定时间段内按需自取。小超市的模式,让一线医护人员感受到后方的温暖。

之后,小超市由医护人员惠及到了住院患者。一名90后护士提议,在隔离病房放置一辆小推车,由医护人员自愿捐出一些物资,给没来得及带基本生活物品入院的患者提供帮助。队员捐出的物品都会摆放在病房隔离区的桌面上,患者可以轻松自由取用。疫情无情人有情,特殊时期,患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慰和关怀。”

《落日余晖》里拉小提琴的老人,就是出自这里的隔离病区。刚入院时,老人一度放弃治疗,拒绝吃喝。护士们像哄小孩子一样,喂他吃饭,帮他擦洗,还帮他修好了手机,联系上了家人。渐渐地,老人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抗疫一线,作为有着12年医学教育管理经验的临床医生,余情带领队员们在武汉前线收集和编写教学病例荟萃集,并且完成了武汉抗疫一线的临床实战“公开课”录制制作。在全球疫情严峻形势下,这些来自中国战“疫”一线的实例,为国内外同行新冠诊疗提供了实战经验。

坚守本心,不舍临床

2002年,余情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开启了医者生涯。作为康复医生,她见证了越来越多病人对术后生活水平得到相应保障的渴望。

余情尽管身兼教育处副处长一职,可她坚守本心,不舍临床。20年来,她从没有因为担任行政教育职务而忘记自己作为医生的本分,每周两次康复门诊“雷打不动”。她坦言,康复医生往往能见证立竿见影的成功,这是医者最幸福的时刻。

临床诊疗中,她总是用同理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今年夏天,余情接收了一位在新疆骑马时摔伤的年轻母亲,其被诊断为右前臂肱骨下端粉碎性骨折,一般情况下,四肢粉碎性骨折的恢复期大约在半年到一年,且有可能会留下肘关节僵直等后遗症。余情接诊后,通过对患者短短6周的科学训练,病人的运动能力恢复到了近乎100%的状态,年轻妈妈可以轻松自如地应对家庭生活和照顾年幼的儿女。不久前这位年轻妈妈前来复诊,一个劲地夸赞余医生“太牛了!”

抗疫一线,身临其境。作为党员,她没有缺席;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使命必达。把全体队员安全带回,她备感欣慰。

抗疫一线,情由心生。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一位白衣战士的心坎上,她柔情似水。

文/孙明敏

心声:用努力与汗水,去实现美好的憧憬。

余情

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教育处副处长,上海市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十佳住培管理者。2020年获评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