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3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产教融合
2018年03月13日

校企合作有时难保企业投入“开花结果”,以致“剃头挑子一头热”——

产教融合如何走出学校“单相思”困局?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易陟  唐千惠

上午十点,走进四川百能信息技术公司,员工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放眼望去,年轻面孔居多。四川百能信息技术公司CEO杜江告诉记者,这些员工是公司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培养的毕业生,都是公司所需的技术型人才。

有了校企共育人才的成功案例,是否就代表校企合作畅通无阻了?杜江坦言,事实上,并非每一次校企合作都能“开花结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也存在过企业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之后,却难以保障最终利益的情况,“企业是追求利润的经济组织,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校企双方难以长久合作。”

记者走访发现,四川百能的顾虑在企业中屡见不鲜。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现象普遍存在。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就我省产教融合的整体情况来看,校企合作仍处于较浅层次,合作模式较为松散、合作水平不高,合作的发起、主动者是学校方,由于企业顾虑学生经验不足、回报企业能力有限、工学矛盾突出、人才流失等原因,缺乏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的耐心与信心,所以企业更多地处于被动地位。

因此,深化产教融合,发挥企业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参与意愿尤为重要。那么该如何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政策引导”   给企业吃下“定心丸”

今年初,在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四川省人大代表王晓晴在《关于加快建立四川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的建议》中指出:“企业是否有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是产教融合能否落地的关键,除了院校努力,政府的激励政策是根本。没有利益,再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不会长期与院校合作,更别说融合了。”

立足全省,早在2014年,我省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中就曾提到,要制定激励政策,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依法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多种形式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产品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企业承担实习生的合理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落实校企合作的企业税收和奖励政策。

成都市人社局在2017年出台的《成都市引进培育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实施办法》,更是明确提出了鼓励校企合作的具体补贴措施。包括对成都市企业与技工院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支持;对合作建设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的给予最高100万元补贴支持。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我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制度环境已初见端倪,但就推行速度而言,仍滞后于实践需要。

杜江以开展现代学徒制为例,对所需成本进行了粗略计算:“落实学徒和师傅津贴、学徒前往企业实践的差旅费用、教学用的设施设备、教材课程开发建设费用等,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所需的资源、经费远远超过企业直接去市场招聘所需人才的成本。”虽然我省出台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各地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财政资助、政府购买等奖励措施,引导企业和职业院校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杜江却表示,实际上,四川百能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是在没有政府相关部门的资源支持下进行的。

站在企业的角度,杜江认为,要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地方政府应出台具体并且可实施的优惠政策,对培养一定数量现代学徒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优惠、费用减免、培养补贴等。

站在职业院校的角度,四川理工技师学院院长赵勇则认为,除了鼓励政策,政府还需要出台一些刺激性政策。例如,将企业是否参与产教融合作为企业申报某些特定项目的必要条件。

王晓晴则站在全省的角度建议我省制定《四川省产教融合促进条例》,通过政府综合运用投资、财税、用地、金融等措施,形成激励保障协同支持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比如明确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职业教育应享受的优惠条件和奖励办法;明确政府采取购买培养服务的方式对企业派人参与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某项或多项工作并达到预期效果,对企业接收毕业生就业等业务按协议规定的项目或人数应支付的财政资金;明确政府直接委托企业全部或部分管理公办职业学校业务,按协议规定应支付的财政资金等。

遵循“需求法则”   让企业摸准“着力点”

2017年9月,中国二重研制的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作为“国之重器、国之骄傲”亮相央视纪录片《辉煌中国》,荣誉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艰辛寻才之路。时光倒流到2007年,这台世界最大的模锻压机在建造之初,就面临着一个难题——世界之最,谁来操作?

据了解,2007年我国0.6万吨以上大型模锻技能人才缺口近2万人,而该类人才培养需要特殊的产业环境和设备条件,人才培养已成当务之急。于是,2007年,中国二重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大型模锻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迅速恢复了中断近40年的模锻专业,与中国二重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首批模锻班的毕业生成为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试运行的操作者。截至目前,中国二重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联合培养了300余名模锻专业毕业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校企合作中,中国二重是主动方。中国二重集团副总工程师陈晓慈告诉记者,究其原因,是企业有对专业技能人才的急需,尽管在参与人才培养中,企业付出了额外成本,但是如果培养出的学生成为企业的优秀员工,那么企业的战略利益就得到了保障,从长远来看,收益是大于成本的。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产教融合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有效手段。同时,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找到与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结合点和着力点,通过共建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平台等,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

陈晓慈强调,要真正做到产教融合,建立研发平台、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源有限、收益和风险难以预测等原因,企业通常不会选择单独筹建,而更愿意和有资源、有能力的职业院校合作共建研发平台、实验室。

校企共建项目,是否就能有效解决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顽疾”?陈晓慈认为,校企共建实验室、研发平台的最终目的不能仅限于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其在育人功能以外,还能契合地方经济的发展,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服务于市场。“当共建项目自身具备市场生存能力时,企业才能更加安心地参与到育人环节中来。”

据陈晓慈介绍,针对德阳乃至四川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而缺乏专门检测机构的现状,中国二重集团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共同创建了“航空材料检验检测与培训中心”。“这一中心除了开展航空金属材料的检验检测技术研究,承接航空材料检验检测专业人员培训,最重要的是还要为西南地区提供检验检测服务。”据了解,目前,航空材料检验检测中心主要面向西南地区的重装企业开展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加工工艺技术研究,材料理化性能检测、表征与评价,以及提供标准化、失效分析和材料数据库等服务。

作为合作方,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办公室主任何贵坦言:“学校搭建的平台必须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能把先进技术转换成生产力,产生效益、实现收益,平台自身要有‘造血功能’。”

构筑“利益共同体”   使企业尝到“甜滋味”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要想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就要把企业所追求的“利”与学校紧密联系起来,两者形成“命运共同体”,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是能否降低成本、赚取利润,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学校转变思维,尊重企业的管理模式,遵循市场和产业的发展规律。”杜江坦言,学生相当于学校推向市场的“产品”,学校交付给企业的“产品”是否能保证质量,达到企业用人的标准呢?这就需要学校具备“生产”这一“产品”的硬件和软件能力,比如操作设备、学习和实践的场地、专业的师资队伍。只有学校向企业交付了合格的“产品”,才能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企业才愿意继续和学校合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开展长期合作,否则,校企合作只会是一锤子买卖。

赵勇也认为,在校企合作的初期,企业只有尝到“甜头”后,才会主动跟职业院校合作,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方能长久。“所以,我们会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出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技能人才,减少企业的后顾之忧。”

实际上,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和职业院校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企业所具备的先进硬件设施和技术精湛的一线工人是学校难以拥有的,而学校所拥有的科研优势和天然的大批可塑性人才又是企业所缺少的,校企双方拥有着对方发展所必须且难以替代的资源优势。

比如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西门子公司和德阳市政府签署的三方协议中明确表示,由西门子提供关于智能制造的高端软件,德阳市政府出资购买,依托学校的科研优势,共同搭建智能制造创新平台,目的就是为德阳乃至四川的装备制造业提档升级。

“在合作初期,学校和企业一旦实现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那么当企业产生新的需求时,便会继续选择和学校合作。”陈晓慈认为,“这样周而复始地发展下去,企业与学校将建立起长期的战略合作模式,企业和学校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中国二重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历了长时间的磨合,目前已成为“情同手足”的利益共同体。

2002年起,二重便与学院联合开展“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校中厂”,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通过“厂中校”,让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

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国二重除了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大型模锻压机操作工外,还和学院签订了核电重容焊接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制定了电气自动化岗位职业标准等。如今,双方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合作模式,即二重与学院共同研究制定人才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在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中实行“双教师授课法”,实训教学直接放到了一线生产车间,实行“顶岗实习”,学生随项目完工而实现技术成熟,随市场技术的更新换代而实现自身技能的优化升级。如今,产教融合已经成为二重产业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二重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也形成了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

学校培育的人才符合企业所需,企业所需的人才学校能培育得出。产教融合,实现了学校“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也为企业增添其发展所必需的人才动力,使两者联系紧密、各取所需。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