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3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楚水周刊
2024年03月29日

深度解读四牌楼之

“学冠东南”顾九苞

   本文字数:3961

□ 文/陈  斌

 

李详《顾凤翔遗集》序文

 

家风家学之传承

 

清代著名文学家翁方纲在《红术轩山水篆册》跋文中曾写道:“昔人所称‘江左文章,扬州烟月’,特偶见之迹耳。近如顾小痴之工画,其孙文子以经术与任幼植并著名于时,岂非朴学今在邗江乎?”“顾小痴”即顾符稹,他的曾孙顾文子(顾九苞)与任幼植(任大椿)齐名,都是清代著名经学家、“扬州学派”早期代表人物。

顾九苞能以经学闻名当时,与其家风家学之传承密不可分。

顾九苞祖父顾名是“诗画名家”顾符稹次子。清雍正元年(1723),顾名中恩科举人,次年会试落榜,“奉特旨以知县用”。据《顾氏族谱》记载,顾名历官河南商城、郾城、安阳、正阳、延津、济源及湖南澧州、山东茌平等地,政声颇佳,但是遍查各地方志,只找到他在澧州、郾城和茌平任职的记录。

据《直隶澧州志林》载,顾名任知州在清雍正五年(1727)左右,“岁余升去”,也就是任职仅一年有余。清咸丰《重修兴化县志》记载则较为详细,盛赞顾名在澧州崇学校、建书院,奖拔寒门学子不遗余力。

清雍正八年(1730),顾名署任河南郾城县,至雍正十三年(1735)改任山东茌平知县。在茌平任上,他征收漕粮不用主管官仓的役吏,而是让老百姓自行称量,以防役吏从中牟利。老百姓见顾名在仓中吃的粗茶淡饭,争着送来美酒佳肴。顾名亲切地叫老百姓与他一同用餐,借此机会询问民间疾苦。几年后,顾名不幸病逝于茌平任所,老百姓自发罢市一天。同僚捐资为顾名料理丧事,检点遗物时只发现敕命两函和破书几篓。

如果说作为祖父,顾名给顾九苞树立起人格的榜样,那么母亲任澹客则是他深厚学识的奠定者。

任澹客是兴化任镒(字方南)长女,因兄长任陈晋(任大椿祖父)承嗣大伯任镳,故有人误以为她是任陈晋堂妹。《任氏家谱》记载,“顾锡爵妻任氏讳澹客,方南公女、后山公胞妹。以经史、诗文著名,好读南北史,暇与父兄论古人事,以诗吟讽自娱。著有《澹客诗文钞》。课子九苞、孙凤毛,皆称通儒。”又载其“幼颖慧,不屑习女红”“子侄以诗文就正者,即与评点”。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亦说道:“顾文子母任氏为子田之从祖姑,通经邃古,文子之学所从出也。”

任澹客学养承传于父亲任镒。任镒祖父任明辅精通《诗经》研究,著有《诗经讲义》,这本书一直传到了任镒之手。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顾九苞的经学启蒙,就是从家传《诗经讲义》开始的。

 

厚积薄发通经史

 

顾九苞生于清乾隆三年(1738),他自幼博闻强记,在母亲任澹客的启蒙与指引下,擅长儒家经典的注解,尤其是对《诗经》和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钻研特深。

成年之后,顾九苞赴扬州府城读书。云南人李因培(号鹤峰)提督江苏学政时,到扬州府视察教育,以《诗经》中的“三荼(一曰苦菜,二曰委叶,三曰英荼)三杞(《郑风》“无折我树杞”,柳属也;《小雅》“南山有杞”“在彼杞棘”,山木也;“集于苞杞”“言采其杞”“隰有杞桋”,枸杞也。)”考问学子。“三荼三杞”之说出现于宋代严粲的《诗缉》,此书是通注《诗经》的一部集大成之作。现场独有顾九苞解释得最为详细,受到李因培的赏识。顾九苞的大名,随之传遍了扬州府。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至三十七年(1772)间,高邮人沈业富任安徽太平府知府,顾九苞受聘为沈业富之子沈在廷传授《诗经》。当时在沈业富府中经常走动的饱学之士还有黄景仁、洪亮吉等人。顾九苞与黄、洪二人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友谊。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侍郎谢墉督学江苏,顾九苞与江都人汪中同以精通经史受到优待,取为拔贡。与顾九苞低调务实的性格不同,汪中性情孤傲,他曾说:“扬州一府,通者三人,不通者三人。”“通者”即高邮王念孙、宝应刘台拱、江都汪中,“不通者”乃江都程晋芳、兴化顾九苞和任大椿。又据阮元《广陵诗事》记载,谢墉视学扬州时闻听了汪中、顾九苞的大名,当着众人把二人叫来问话,想让他们自评高下。顾九苞为人谦逊,默默不语。汪中则大声说:“论学问,我第一,顾九苞第二。”谢墉责备汪中做人不谦虚。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顾九苞进京任四库馆校录;客居京师期间,他与《四库全书》纂修官翁方纲同住一条胡同,二人经常见面畅谈。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顾九苞参加顺天乡试,考中了举人,他的座师吴典正是翁方纲学生。翁方纲十分欣赏顾九苞的治学态度,他说:“当今精通三礼之人,我很看重宝应刘台拱,刘台拱注重于证经,而兴化顾九苞始终用力于翼注,这都是学人中难能可贵的。特别是翼注,要付出更多的心力,思维也要更加缜密。”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顾九苞不负众望高中进士。他思母心切,急忙请假回乡探母。临行前,翁方纲作《送顾文子进士归兴化序》为其饯行,谁知这一去竟成天人永隔。顾九苞在路经天津时“疽发于项”,怀着遗恨离开了人世,时年只有44岁。

顾九苞著作丰富,因为客死异乡,原稿大多散失;如果他没有壮年早逝,一定会在清代学术史留下光辉一页,成就或许不在汪中之下。

 

凤毛麟瑞皆佳儿

 

顾九苞娶王氏,生两子:顾凤毛、顾麟瑞。

长子顾凤毛,原名顾见龙,字超宗,号小谢,幼年时便有“神童”称号;他在祖母任澹客悉心教导下,11岁即能解说五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南巡召试,顾凤毛被钦取二等,得到御赐大缎两匹。但这次召试,却没有扭转顾凤毛的命运。

不久,扬州郑氏邀请顾凤毛到家塾讲授《诗经》,顾凤毛以修脯所得,稍可维持一家生计。他在郑家“潜坐不出,披索经史”,每天半夜醒来默诵当日所读之书,稍有忘记处必然披衣而坐,秉烛攻读至滚瓜烂熟方止。当时考据之风盛行江南,名家纷出,顾凤毛以博闻强识坚守先儒传统,成为继顾九苞、任大椿之后的“扬州学派”新秀。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顾凤毛参加江南乡试,对策时因诋斥三国王肃伪造《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记,违主司意,将他降格为副榜第一。这年夏,顾凤毛不幸感染疟疾。至年底,顾凤毛再赴江南,过江之前与好友焦循拥被夜谈,他说:“我要是能做一任县学训导,俸禄足够供养母亲,我便闭户著书、不问世事了。但是我身体向来虚弱,必然不会长寿。我死以后还仰赖你替我立传!”没想到一语成谶,顾凤毛从江南归来,病情转为哮喘,殁于扬州王思雷家中,年仅27岁。他付出心血撰著的《楚辞韵考》《入声韵考》《毛诗集解》《董子求雨考》等书尚未完稿。顾凤毛妻子徐氏是兴化徐步云之女,二人婚后无子,以胞弟顾麟瑞第三子顾继荣为嗣。

顾九苞次子顾麟瑞,字仲嘉,号芝衫,他和顾凤毛一样,幼年时即表现得聪慧过人。弱冠以后的顾麟瑞痴迷作诗,一开始学的是吟风弄月的“齐梁体”,后来渐以盛唐诗人为依归,诗风雄壮、气象浑厚,受到江淮骚坛推重,著有《筼筜馆诗集》《无声诗馆词集》。此外,顾麟瑞还是一名杰出戏曲家,创作了《定霸记》和《蛾眉研》两部剧作。

顾麟瑞父亲顾九苞在沈业富府中做塾师时,黄景仁将其引为知己,得知顾麟瑞与自己女儿黄仲仙年岁相当,黄景仁便主动要求与顾九苞结为亲家,洪亮吉也在一旁撮合,黄、顾二人遂订下了儿女婚约。谁料顾九苞客死天津,两年后黄景仁亦病死于山西解州。昔日婚约,便因两位亲翁的相继辞世延搁许久。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为弟弟婚事,顾凤毛特意绕道常州,从洪亮吉处得知黄景仁之女黄仲仙仍恪守前约未曾嫁人,大喜过望。可叹佳偶未偕,顾凤毛却又病死在扬州。顾凤毛去世时,妻子徐氏只有23岁,为了达成公公和丈夫遗愿,她卖掉嫁妆资助小叔,终于娶回了黄仲仙。成亲后,黄仲仙与徐氏同心赡养婆婆,白天操持家务,晚上读书写诗,与顾麟瑞十分恩爱。黄仲仙去世后,顾麟瑞忆其生前诗作辑录为《仲仙诗钞》,又写了《黄孺人传》诉说哀思。

 

以诗传家福泽长

 

顾麟瑞又去世后,家庭重担压在了徐氏身上。徐氏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徐步云是本邑著名诗人,在徐氏“诗风”的熏陶下,顾麟瑞三子俱以诗学成名。

长子顾继春,字石安,别号雨帆,为人洒脱,不屑于科举入仕,要是有人劝他应试谋求高官,他则会婉拒说:“人生在世,各有能为不能为,我的秉性不适合应试,纵然勉强,也不会成功。”有人评价他的诗文“精研浑灏”,绝句“味长韵远”,颇似以写《鹧鸪》诗闻名的晚唐诗人郑谷。顾继春著有《小筼筜馆诗钞》《微云馆词钞》。小筼筜馆,是沿袭了顾麟瑞书斋名。

次子顾继华,字子清,一字月江,自幼热爱学习、博览群书。不过他不喜欢与流俗为伍,平时只与兄长顾继春、弟弟顾继荣闭门唱和,著有《鹭拳轩诗赋文钞》,诗风“清幽奇矫”。大部分时间,顾继华都把自己关在小书斋里,别人也无法得知他究竟所思何事。

顾凤毛嗣子、顾麟瑞季子顾继荣,字君彦,其文章“清隽古淡”、诗赋“浩瀚浑朴”。顾继荣参加了清道光十五年(1835)江南乡试,主考官对他的文章称赏再三,但是出于不得而知的原因,最后还是名落孙山了。听说此事的同仁都为他惋惜,他本人却不在意。顾继荣的精力主要放在了钻研围棋上,他曾将棋谱绘制在卧榻顶上,每天临睡前仰观棋谱、布局谋划,并将自己的卧室命名为“观弈山房”,著有《观弈山房诗钞》。

作为顾九苞直系后裔,长孙顾继春这一支最为兴盛。

顾继春长子顾骕,号唐坡,亦工于诗学,古体学李贺、近体宗法杜甫,著《剑花馆诗钞》;后来他一度沉迷于考据音义,著《楚辞正韵》《说文证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顾骕中过恩科举人,由于膝下无子,以胞弟顾騄长子顾硕为嗣。顾硕,字石孙,曾任河南兰封知县。

顾继春次子顾骢,字西台。他的第四子顾顗曾任兴化县农会会长、教育会会长,生顾树琪,顾树琪生顾绍昌。顾绍昌是张君劢弟子,做过中国民主社会党秘书长,于1949年赴台。出生兴化的顾中华是顾绍昌之孙,续修了《兴化龙津堂顾氏支谱》。

顾继春第四子顾騄,字耳山,清同治九年(1870)举人。清光绪年间,顾騄以大挑一等先后出任陕西白河、凤翔知县,主持编纂了《白河县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顾騄改任陕西同官知县,在任逢大饥,设粥厂赈济灾民。谢病归里时顾騄已年逾六旬,“国学大师”李详在其亡故后,将其诗作择优汇编为《顾凤翔遗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