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5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民生
2019年05月20日

她留给达孜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记市妇保院副院长、妇产科主治医师、援藏队员洪丽娟

“选择援藏,这是一个医者的本分,也是想给女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可以让她了解如何忠于自己的事业,如何坚持人生的信念、奉献……”日前,记者走访了市妇保院副院长、妇产科主治医师、援藏队员洪丽娟。

洪丽娟从事妇产科工作13年,擅长妇产科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治疗。2018年3月5日,她告别家人及同事,前往3800多公里外的西藏,进入拉萨市达孜区人民医院,开展为期1年的援藏工作。

冲破重重困难的阻碍

初到拉萨,头痛、呼吸困难、胸闷气喘、入睡困难等一系列的高原反应困扰着洪丽娟。经过一周的调适,她逐渐开始适应,便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达孜区人民医院的妇产科一共只有12张床位、4名医生,最忙的时候也只能住下5~6名产妇。“以当地的条件看,医院接诊量还是比较大的,但是产妇对医生的不信任及医疗技术上的匮乏,导致但凡在生产前能预见紧急情况的产妇,都被患者自己或院方要求转院,长久以来,这里都是以顺产为主。”技术上的单一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医院还存在药品缺乏、设备落后等情况。

“这种情况科室怎么发展?” 在洪丽娟的建议和指导下,妇产科一切从头开始,通过开展临床教学查房、专题讲课、疑难病例讨论等方式,并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工作的有效经验,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规范与临床思维传授给科室医生,有效规范科室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流程,特别是病历书写和药物的合理应用。

为了尽快提升科室整体医疗业务水平,洪丽娟还组织各种专业知识文章和病历讨论,激发科室医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手把手教会医务人员操作使用新的医疗设备。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看到身边的同事们在成长、进步,科室一天天发展,再苦再累都值得。”洪丽娟说。

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

据洪丽娟回忆,援藏期间很少能按点下班,印象最深的是去年4月9日夜里11点,她刚睡着就被手机铃声吵醒,“一名足月产妇已宫口全开,由于骨盆窄、胎位不正,不能顺产,随时可能危及产妇和胎儿生命,要紧急实施剖宫产手术。”

“如果做手术,这将是达孜区人民医院第一台剖宫产手术。”但抢救药品缺乏,一旦发生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后果不堪设想。“如果转院,路途遥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风险。”洪丽娟当机立断,不能为了规避自己的风险,而把风险推给患者,她决定做剖宫产手术。

当婴儿从腹部取出时,面色发紫,出现重度窒息。在院里儿科医生的全力配合下,经过10分钟的抢救,婴儿能自主呼吸,面色也红润了,洪丽娟悬着的心这才放下。

“无痛人流手术是院里妇产科一直以来力求拓展的重难点业务技术之一。”洪丽娟对记者说。

去年7月20日,洪丽娟开展首例无痛人流手术。从麻醉和手术仅花费10分钟。20分钟后患者苏醒,各项生命体征正常,达孜区首例无痛人流手术获得圆满成功,这也填写了达孜区一直以来从未开展无痛人流的历史空白。

在洪丽娟和其他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达孜区人民医院将从没有做过的剖宫产手术、无痛人流手术、腹腔镜下输卵管结扎术、卵巢囊肿剥除术等陆续开展起来。这些开创性手术在该院由不常见到普遍实施,不仅为当地百姓减轻了痛苦,更给她们带来了生的希望,得到了患者及家属们的一致认可和赞誉。

“毕竟自己的援藏时间有限,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发挥最大作用呢?” 洪丽娟开始思考如何把自己拥有的这些技术“留得下、用得上”。那就要把自身掌握的医疗技术及时传给当地医生,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据了解,一年以来,达孜区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达300余人次,完成妇产科手术42台,开展新项目、新技术四项,科室业务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诊疗水平也迈上新台阶。

留下温暖的“天使足迹”

洪丽娟说,“刚来的时候,由于语言不同,不能与病人交流,常常需要翻译来帮助,时常不方便。于是,她就跟着当地人学习一些简单的藏语,不仅方便与患者的日常交流,也为后续义务诊疗服务带来极大便利。”

利用工作之余,洪丽娟和其他医护人员开展了数场义诊和健康保障服务工作,服务近千名藏族同胞,还给各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手法等急救技能的培训和宣教。

同时,她还和同事们前往达孜区的幼儿园及小学,向孩子们捐赠衣服和学习用品,到达孜区警务点为工作人员送医送药,到敬老院进行免费体检诊疗……达孜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她们的医疗足迹。 2018年12月27日,洪丽娟完成援藏任务。时隔半年,再次回忆起援藏中的一幕幕情景,只言片语中满满都是她对西藏满满的留恋与不舍。   

曹璐 王洪军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