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4月23日

记忆中的锹

本文字数:1359

◆朱爱军

 

锹是一种极普通的劳动工具,在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十分发达的今天,它似乎少了用武之地,然而它曾经书写过人生的苦难与辉煌。

记忆中的锹有小锹、大锹、暗墒锹、铲墒锹、蒲锹、洋锹等。

先说小锹吧!小锹的铁制部分长四五寸,锹口宽一点,锹颈最窄,锹颈上部是一个用于装木柄的短管。小锹主要是用来铲草、挖萝卜青菜的。还记得那些年到生产队挖萝卜的情景,大地冰冻如铁,我们顶着寒风用小锹挖萝卜,一手挖一手捡,手冻得生疼,只能放在嘴边哈口热气继续挖。连续几天下来手上都生满了冻疮,又痒又疼,至今我手上还有冻疮留下的痕迹。小锹还是旱地除草的利器。在山芋垅里,黄豆地里,蔬菜地里,小锹可以“纵横驰骋”。小锹的另一种功能就是铲烧火用的草、挖麦桩。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农村柴草紧张,烧火用的稻秆麦秆既要喂牛又要分给社员当烧草,但总不够填柴草灶。我们生产队曾经发生过一件趣事:在田头看风车的周老伯心灵手巧,他趁闲空打了一捆草鞋。这捆草鞋选用金黄的稻草,再加上一些碎布条,打得非常精致漂亮。一群劳力在他住的草棚里发现了这捆草鞋后赞叹不已,有人提议“贺一下!”怎么贺呢?买三斤肉,打一壶酒。周老伯是个厚道人,只好依了。可肉还没烧烂,锅门口的柴草就没了,怎么办?只好把那些草鞋扔到锅堂。为了解决烧草问题,小锹可帮了不少忙。踏着天亮前的露水,披着晚霞时的余光,人们带着小锹来到田埂上、荒草地铲元巴草,晒干了再用草绳结成的网袋一袋一袋地背回家当烧草。除此之外,也有用小锹到田间挖麦茬、稻根桩儿拿回家烧火的。小锹儿在当年确实为解决农民的烧草问题立下汗马功劳。

大锹是挖土深翻、开渠挖墒的工具。它长一尺多,宽五至六寸,配有三到四尺的木柄和五寸左右的蹬脚,是人们战天斗地的有力工具。当然,一把合手的大锹也能省工省力。记得那时候挖墒要先用绳子拉线,从田的一头拉到另一头,然后用大锹开挖,整整一个上午只能挖出一条“一直二深三面光”的墒来。当然,这活儿是有技术含量的,没有一定的功夫,挖出来的墒只能像游蛇,弯弯扭扭。我们的队长不愧是老手,他挖出来的墒总是那么笔直,那么平坦,每次大队开现场会,都把他挖的墒作为标杆,当然这也少不了他那把锃亮锋利的大锹的功劳。

大锹把墒挖出来之后还不能算大功告成,需要用铲墒锹做善后工作。铲墒锹跟大锹差不多长短,只不过稍窄一些,略成弧形,便于铲墒时清理墒底的碎土。阴天下雨时,铲墒锹也用来清理墒口和渠道的淤泥积水。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暗墒锹。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不知是哪位农业专家奇思大发,说是暗墒不占麦田面积,渗水性好,于是大面积推广。所谓暗墒就是在原有墒口的基础上,用暗墒锹向下挖一层,然后用土把墒口盖上。暗墒锹特别窄,宽度只有两寸左右。因为墒口下面的土层板结,用它挖墒实在费力,一天挖下来手上会磨出好几个大泡。后来这种暗墒被淘汰了。

洋锹有方头的,也有圆头的,主要用于水利工地。“一根扁担一箩筐,一把洋锨一单杠,一顶帐篷一战场”。当年农业学大寨,除了大量民工肩扛大锹、洋锨奔赴高邮、邵北挑河外,家乡也掀起了开沟挖河、兴修水利、改造山河的高潮。青年突击队、铁姑娘战斗队是当年水利建设的主力军,常常有无名英雄深夜不声不响地到工地挖土挑泥,那沸腾的场面至今令人难忘。

至于蒲锹,它主要在丧葬过程中使用。

记忆中的锹是一部苦难的传记,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