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01月24日

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留住历史文化乡愁

县政协委员 嵇礼红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一部分凝结历史印记的非遗渐行渐远,许多传统技艺濒临灭绝。为此,我建议:

一、挖掘历史文化,梳理非遗脉络。组织专业队伍进行专题调研,全面梳理我县历史文化资产,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涟水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对本土的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民风民俗等口头文化遗产中需要重点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筛选、评估和认定,编撰发行“涟水文化丛书”第二辑《涟水名片》《乡情乡愁》等原创作品集。同时不断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利用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影响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传播格局,让更多民众了解涟水的非遗项目,引导推动全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

二、培养专业人才,建立传承机制。制定传承人培养、带徒传艺、传承奖励等制度,资助和扶持代表性传承人带徒传艺,使其技艺得以永续传承;邀请有关专家定期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民间艺人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其艺术创作能力。建设好县文化馆、镇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不断夯实县镇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打造非遗保护传承平台;把非遗文化融入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之中,为其传承、保护和发展留足空间;统筹推进8张文化名片,建设乡村记忆馆(文化大院),打造特色文化村,建好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工作室,传承发展涟水优秀的传统文化;有计划复建安东县衙、文庙等历史文化建筑,恢复一年一度的安东庙会,融入传统节日开展民间技艺展示展演展销活动,使其达到长远的传承保护与弘扬发展。

三、完善机制体系,实施分类保护。针对目前保护机构体系及传承机制不健全的具体情况,建议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建立以非遗机构、项目名录、传承人、传承基地“四位一体”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机制。加强非遗保护中心力量,使之成为承担全县非遗保护研究的专业机构;成立非遗保护志愿者协会、民俗研究会等非遗保护社团,实现非遗的社会教育和社会保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经费投入,通过企业和社会团体赞助等多渠道投入,作为我县非遗保护传承基金,对我县现有的非遗项目按照记录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进行分类保护。对有消费市场和消费人群的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对淮剧等可搭建形式丰富的展演平台,为其传承发展提供展示的舞台;对虎头鞋等进行记录性保护。此外,建议适度进行非遗衍生品的开发利用,通过非遗的传统技艺与服饰、家居、旅游等相结合,拓展丰富非遗的表现形式,完成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