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07月02日

大伦:“响堂堂”的沪外菜园子

本报记者 黄文婧

本文字数:934

“我需要30只西瓜,请下午送到姜堰城区来。”进入7月,大伦镇响堂蔬菜种植合作社社员唐来每天都要不断接听这样的电话。

响堂蔬菜种植合作社忙碌的好“钱景”完全得益于该社积极强化党建引领,推行“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进一步规范合作社内部运作机制,提高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为蔬菜种植注入发展活力。

据大伦镇响堂蔬菜种植合作社社长申善华介绍,他们流转土地350多亩成立响堂蔬菜种植合作社,主要从事蔬菜、瓜果的大棚种植与销售。合作社规范化运营以来实现盈利28万元,带动68名周边低收入农户成员在家门口就业,预计年内实现经营性收入2000万元。

6月30日早上8点多,记者在这家合作社的大棚内看到社员们正在抢抓晴好天气种植一批玉米。

“我们种的玉米是今年刚进的新品种,主要出口马来西亚。”种植户景大龙介绍说,他们种的瓜果蔬菜主要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土地流转后,周围农户都喜欢到这儿打工。

合作社严格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自主经营,采用支部+合作社+公司的运营模式,立足线上销售和线下批发两种模式,实现蔬菜、瓜果种植、销售一条龙发展。

申善华告诉记者,为推动合作社产业高质量发展,他们成立合作社党支部,强化党建引领,把党建优势转化成产业发展“新引擎”,把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支部36名党员通过帮谋思路、帮扶市场、帮带致富的方式,推动合作社产业做大做强。

“前段时间下大雨,合作社党支部的党员们冒着大雨赶到现场,帮我解决问题。”唐来告诉记者,以前单打独斗的他抗风险能力不强,每当遇到恶劣环境时总会出现亏损。今年初的疫情以及当下的梅雨季都对他的农作物销售带来不利影响,不过在合作社帮扶下,他都顺利度过难关。

农产品销售一直是很多零散种植户头疼的问题。为打响自身品牌,响堂蔬菜专业合作社建有冷库、分拣中心、检测中心等配套设施,鼓励社员种植芦笋、甘蓝等高附加值蔬菜;通过规范化、规模化的运作得到很多商业组织认可,成功打入各地市场。

大伦镇组织委员顾建军表示,今年以来大伦镇致力于将合作社党建与订单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党委牵头与姜堰上海商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合作社产品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菜篮子工程的首选。该镇还将积极推动成立区域性农产品集散中心,打造不少于2家的电商网络销售平台,为远销农产品提供硬核服务。